雨后的高速公路,天色沉沉。仪表灯光一簇簇亮起,雨刷如同没睡醒的手,无力地拂过前挡风玻璃。方向盘后坐着的,是一位自称“Kim泰成欧巴”的车主,他紧皱着眉,手机拍得画面略显晃动。仪表盘上,电池电量呈现出一根刺眼的红线,油箱却是一条完整的绿色带。中控屏幕顶着一排警告:“增程器保护”“请理解接管”“ESP未就绪。”如果你只是个旁观者,这画面里,但凡多停一秒,都像是在等待某种“即将失控”的定案。可如果你是方向盘后的人——你会如何解读那满屏的警告符号?遇到这种状况,你会慌吗?你会怀疑自己的命运掌控权,已经交给了机器和算法?
事情发生在8月下旬。一位自称“Kim泰成欧巴”的抖音用户,在自己的车刚提回来的第九天,发布了一条控诉视频:称新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失控,声称油门失灵、智驾罢工,下着雨差点撞上大车,“命,差点留在高速上。”在视频里,他还特意拍到了行驶证,证明“8月22日才提的新车”。看上去,证据链挺齐全——至少对外行人来说,这场面够刺激。但车载系统一连串提示和特殊符号,或许比他声调里的颤抖,还更让人心浮气躁。
当事件发酵,尊界S800的用户中心第一时间响应,在评论区贴出了相对冷静的技术解释:S800遇到燃油耗尽,系统会激活保护机制,为了延长续航,自动限制动力输出和辅助驾驶功能;但只要加油,系统重启后,一切就会恢复如常。专业回应的意思很直接:这不是“失控”或质量问题,是预设下的安全保护。
网络上的好奇心永远有G点。有网友看不过瘾,自己按视频步骤复现实验:燃油加电双清零,开启纯电模式,关键时刻到加油站加油,还得保证车机不断电,油加足了依然继续纯电,之后再手动关掉ESP,最后强行拉高车速,终于复现了同样的“失速”状态——与其说是故障,不如说像一场实验室条件下的人为“诱发”。要说真正在高速路遇到这种组合拳的概率,和中个小奖差不多。
可故事并没有止步于“技术性乌龙”。很快有网友顺藤摸瓜,扒出了这位“Kim泰成欧巴”的真实身份——原来他是本地汽车供应链公司的负责人,和尊界S800所在的链条有过合作、竞争、以及“被踢出”项目的历史。一边是被激烈竞争淘汰的供应商,一边是刚上市的重磅车型。一桩猛料:这场控诉,难不成成了一出资本狗咬狗?
官方没有闲着。江淮汽车法务部出场,上演了一轮“名誉反击战”:声明伪造、散播失实信息,已经报案,要用法律武器护航品牌。当地公安也很配合:已经正式立案调查。在中国的商战江湖里,这招叫“套路已熟,公关勿扰”,但能不能药到病除,还得看证据说话。
综合下来,这场悲情戏耍得其实挺糙。要说职业黑粉,至少逻辑链得环环相扣,举证要严丝合缝,动机有点遮羞布。就这场面,反倒成就了S800一波顺水推舟的口碑营销。围观群众开始戏谑:“这瓜吃得,反倒坚定了买车信心。”
得承认,中国汽车市场的卷,已经卷到爱恨偏执的地步。你不黑我,我怕你真卖疯了;我不反击,让你带节奏我就凉一截。可惜,一见真章的总还是产品和市场,所谓“乌龙失控”,更像是对未知事物的本能恐惧,以及对同行彼此“下绊子”的莫名执念。用一辆车冒生命危险,换几条热搜和一纸声明,很难说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细想一下,S800所谓“失速保护”这种设定,无论对电车还是增程车都是普遍方案——算法优先保护余电,ESP未就绪、辅助驾驶暂停,本意是提醒驾驶者“赶紧靠边充能或加油”。只是大部分用户日常驾驶时,压根不会同时踩上这几点。经历得多了,职业病就是:看见什么现场都要考虑“真实概率”和“极端诱发”。其实绝大多数产品问题不是故障,而是预设边界条件下的意外触发。这种“意外”,很多时候,是被极力诱导制造的。
说白了,这波操作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把国产新势力的自保护机制,公益科普了一遍。只可惜,主角不是理工科老师,而是个“怀恨在心”的前合作方。你说巧不巧?一场本可私下谈判解决的技术流派争端,被放大成了全民围观的瓜。
也巧,我做这行越久,越觉得人心比AI更难预测。人工智能最多让你“理解接管”,但人类商战的变量往往超出常规程序。如果真要立规矩,还得靠自己的脑子和底线。
当然,你说这事有没有法律或伦理风险?也有。比如——供应链公司被踢出,是否就有动机恶意抹黑?反之,车企是不是一有负评就急着报警公关?过去的很多“商战丑闻”,到最后都是各打五十大板。
我只关心一点:这类极限工况式的“控诉”,能不能替普通用户真正探明产品底线?这类舆情驱动下的维权与反击,最后到底成全了谁?是不是都成了套路的一环?
市场还能不能回归到产品力和口碑竞争?会不会,车圈以后都得装个“谣言复现实验室”,每天安排流程,专门负责拆解真假商战?
我没法替谁下结论。技术可以复现,误会能澄清,人的复杂动机往往没法验证。咱们吃瓜归吃瓜,冲动消费和无脑黑还是省省,真把生活活得像AI一样预设安全,也就不好玩了。
你说是吧,谁能保证,下一场“失控”的,不会是人心?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