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车门的时候,感觉坐垫比去年硬了点,发现原来盐碱地多了点磨损,心想,最近座椅的脚感是不是变了?不过一想也对,豪华品牌的座椅用料越做越软,但有点软过头,坐几天屁股都能变型。
你知道吗,东风最近宣布要把新能源销量翻一番,目标估算今年能出产超过30万台新能源车(估算,样本有限),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现在很多国产车,包括合资里走高科技路线,靠的不是装甲车,而是智能化&安全性。
你哎,有没有想过,为啥人家华为能在汽车行业混得风生水起?我觉得关键在于他们的芯片和通信技术。你拿骑摩托和用电话比,摩托车跑得快是快,可没通讯能力;电话沟通无障碍,那是基础。华为把核心技术移植到车里——车的芯片、通讯,就像给车装了个大脑和神经系统。这点上,东风和华为的合作其实还挺相辅相成。但要说清楚,东风提供的是制造能力和途径,华为则是技术硬核。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东风有个规划,声称在2025年前投放智能座舱超过百万台(估算,体感),差不多每台成本在3000—5000元左右,算起来投进去几百亿,也不算小数目。你还记得那次我跟维修工小张聊天吗?他说:我看,有些智能屏幕其实就是个大广告牌,能操作的还不够顺溜。技术在这里就像装修,买了最好的材料不一定就装修得漂亮,懂得搭配才好看。
你说,东风在供应链这块是不是还挺盘整的?我私下猜测,华为帮忙,能带来的是更先进的芯片和通信模块,但是否还会引发芯片卡壳的局面?也许会,但我觉得东风的生产线改造比我预想的快。这块就像公司大楼装修,不能每天只更换门面,还得看底子扎实不扎实。
你别光盯着技术难题,我觉得更关键的是市场心理。去年我碰到个朋友,是个销售,他说:客户最关心安全,其实价格有点飘,但只要车够吃得消,谁还在乎几千块?这让我想起那次试驾,某东风新车,底盘扎实,但有点偏硬,很多年轻人倒是喜欢,就像喜欢硬派越野,但问题是:长途你受得了吗?这正折射出他们追求越好用,越安全,很少会追求最便宜。这也代表市场在变,比如年轻消费者更看重科技体验和安全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市场和技术其实都是炖菜——不管多吸引人,煮得差不多才最好吃。
车的安全这块,我一直觉得是个念头,但细想,安全配备很多,像主动安全、碰撞预警,跟手机的安全解锁一样,都是多增加一点门槛。(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能猜测一些:也许华为的技术投入会让车载雷达、更精准的传感器变得普及,不只在高级车里,我自己试过低配车,用的雷达啥的偶尔都出点误动作。
你问我,为什么东风要和华为深度合作?他们能做出差异化吗?我觉得可能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信任吧。就像我最后一辆车,同事说安全不安全,关键看厂子用料和设计理念。这里说穿了,品质也是一种信号——东风用的材料、工艺控制,至少在我印象里,还是挺稳定的。倒不是不信国产车,但我会多看几遍资料,特别是安全测试数据。
我也得承认,东风这几年把品牌形象用拼命起来了。有点像攀爬,不一定就爬得最高,但让人看得爽。有个细节很微妙:去年我去经销店,销售说他们的新能源车销量比去年翻了一倍,用的还是去年那款中规中矩的车,何以?换了个标签——其实技术做得更稳,客户更放心。
我还是挺钦佩他们的转型决心。但你知道吗,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市场上还能有多少空间?除了安全+智能,还有没有其他硬核杀手锏?比如说,成本控制?或者更快的充电?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我觉得只追求技术先进还不够,毕竟,快才是当下最大需求,没有人愿意等着。可是快又意味着损失——电池寿命、成本飙升,都会变得特别敏感。
说到这,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车企都强调转型,但其实最终还是要拼成本和市场占有率。这就像投篮,手法再俏皮,篮筐一宽,关键时刻还是得看准。
我是真的嫌麻烦,买车这件事,好像变得越来越复杂。我还记得之前一辆车,平铺直叙,开着挺舒服。现在的智能辅助虽好,但我总觉得,有时候它们像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就提醒我超速,我还得不停点头确认。
沟通是个问题。车子越来越智能,但不少功能还在调试阶段。一次我带爸妈试驾,新车几次误报刹车辅助(这事算不算虚惊一场?),爸就说:这车是不是得等谁做出了花样,才能放心跑。(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谁知道未来的安全技术会不会变得像不开车的老司机一样不会出错?)
下次开车,真得考虑把安全感具体化——是不是在车里也能装点安心剂料,让人在开的时候更踏实?毕竟,生活中对安全这两个字,谁都没站在原始码上讲清楚。
我一直觉得,技术再牛,也只是工具。最重要的,还是人的使用惯。你车变得再智能,最后还是得靠人来点火。那你觉得,未来的安全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某天,开车变成手不离方向盘,变得更像骑自行车?或者,有一天,车就变成了我们移动的家,不用担心了,安全问题就彻底解决?
这或许就是我一直没想过的问题:技术和人的关系,会不会随着智能化一路脱钩?还是会越来越紧密,像懒得动又得有所依赖的家庭关系。你会不会觉得,有一天,车变成了一种陪伴,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安全这个问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