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的一件大事,让很多人都议论纷纷,那就是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东风日产,现在好像遇到了大麻烦。
有消息说,日产全球都要裁员,亏损的数字大得吓人,这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这还是我们印象里那个造出“移动大沙发”天籁和“国民家轿”轩逸的日产吗?
怎么突然之间,日子就过得这么紧巴了?
甚至有人翻出旧账,说日产高层曾经有过不太看重中国市场的言论。
如今风水轮流转,他们又回头跟东风搞起了新合作,专门生产汽车往国外卖。
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步棋是救命的良方,还是最后的挣扎?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掰扯清楚。
想当年,东风日产在中国市场那可是响当当的一块招牌。
家里要买车,尤其是第一台车,很多人都会把日产的轩逸、天籁、奇骏这些车型列入考虑范围。
那时候,大家看中的就是它技术成熟、省油耐用、乘坐舒适,开出去有面子,用起来也省心。
在那个合资品牌占据绝对主导的年代,东风日产凭借这些优点,赚得盆满钵满,销量排行榜上常年都是名列前茅。
可以说,它陪伴了一代中国家庭的成长,是很多人汽车生活的起点。
但是,时代变了,变得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
就在这短短几年里,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角不再是那些我们熟悉的外国品牌,而是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简直就是一场革命。
你看看现在马路上跑的车,绿牌车越来越多,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名字,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新宠。
就拿最近的数据来说,比亚迪一个月能卖出去三十多万台车,这是个什么概念?
而回头再看东风日产,忙活一个月才卖了五万多台,连人家的一个零头都不到。
这种巨大的反差,清晰地告诉我们,市场的风向彻底变了。
为什么会这样?
说白了,就是日产在新能源这波浪潮里,动作慢了。
当我们的自主品牌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上玩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日产推出的电动车产品,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设计上,似乎都没有跟上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老百姓买车是很实在的,谁的产品好、技术新、价格有诚意,就买谁的。
在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品牌光环,在新能源时代的光速迭代面前,显得有些黯淡了。
高端车打不开市场,中低端车又面临着国产品牌的激烈竞争,销量下滑,工厂的生产线自然也就闲了下来,大量的产能被浪费,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中国市场的情况不乐观,日产在全球的日子也不好过。
根据他们发布的财报,巨额的亏损数字让人触目惊心,换算下来,一天亏损的钱都可能是个天文数字。
公司没钱赚,现金流紧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节约成本,于是裁员、关闭部分工厂就成了无奈之选。
一个曾经的跨国汽车巨头,走到需要靠“节衣缩食”来维持生计的地步,这本身就说明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
面对国内卖不动、全球又亏钱的双重困境,日产和它的老伙计东风必须得想办法自救了。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大的家业就这么慢慢垮掉。
于是,一个看起来挺新颖的方案就出台了:双方再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这家公司不为中国市场服务,它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生产新能源汽车,然后全部卖到国外去。
我们来看看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
新公司注册资本十个亿,日产是主要投资方,占了百分之六十的股份,东风占百分之四十。
目标是每年生产十万辆新能源车用于出口。
这个算盘打得很精明。
对于日产来说,中国工厂的生产线闲着也是闲着,工人的工资也得照发,现在开动起来生产出口车,既能盘活闲置的资产,又能利用中国完善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比如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在中国采购生产,成本要比在其他国家低得多。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又能造出有成本优势的车去海外市场拼杀,希望能借此扭转亏损的局面。
简单说,就是想借我们中国的“地利”和“人和”,去赚外国市场的钱,给自己“输血续命”。
而对于东风来说,这笔买卖也不亏。
眼看着合资伙伴日产在国内的品牌吸引力下降,销量一年不如一年,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与其被动地看着工厂停工,不如主动找出路。
利用自己成熟的制造能力,和日产一起开拓出口业务,既能保住工厂的运转和工人的饭碗,也能从出口业务中分到一杯羹,算是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可以说是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但是,这个计划听起来虽然逻辑通顺,可真要实行起来,面临的挑战一点都不少。
这步棋到底能不能走通,很多人心里都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们要出口的汽车,有足够强的竞争力吗?
现在日产在新能源领域,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让市场惊艳的核心技术。
如果只是把一些老旧的燃油车平台,简单改造一下,装上电池就当成新能源车出口,或者干脆就是拿东风旗下其他品牌现成的车型,换上一个日产的标志去卖,这种“换壳”或者“贴牌”的做法,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恐怕很难打动海外的消费者。
人家凭什么买你的车?
海外市场也不是一片空白,等着你去占领。
尤其是在东南亚、南美这些新兴市场,韩国的现代、起亚早就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而我们中国的奇瑞、名爵、比亚迪等品牌也已经大举进入,并且凭借着高性价比和先进技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日产现在才想起来要挤进去,面对的将是一场硬仗。
所以说,成立出口公司这个举动,更像是一剂猛药,短期内或许能给病重的日产缓解一下症状,让财报好看一点,但它治不了本。
真正的病根,在于技术创新乏力,品牌形象老化,以及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
如果不能在产品和技术上实现真正的突破,仅仅依靠“借用”中国的生产成本优势,是无法建立起长期竞争力的。
这更像是一场赌博,赌赢了,能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几年转型时间;如果赌输了,那可能就会加速被市场淘汰的进程。
这件事也让我们普通人看清了一个大趋势:全球汽车工业的重心,正在实实在在地向中国转移。
过去我们总说“市场换技术”,是用我们巨大的消费市场,来吸引外资品牌到中国建厂,学习他们的技术和管理。
而现在,情况反过来了,变成了“产业链换生存”,轮到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跨国巨头,反过来要依赖我们中国完整、高效、低成本的制造体系才能活下去。
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起落沉浮,更是一个时代的变迁,证明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新的强大实力。
至于日产这步险棋最终结局如何,市场的销量会给出最真实的答案,光靠计划和口号是没用的,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