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那变化可真是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就在前两年,大伙儿一聊起新能源车,嘴边上挂着的几乎都是比亚迪,感觉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打通了任督二脉的高手,凭借着“刀片电池”和“DM-i混动”这两手绝活,一下子就站上了武林盟主的位置,让好多老牌车企都有些措手不及。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新能源汽车的牌桌上,最大的赢家差不多已经定了。
可谁能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吉利,像是刚睡醒一样,伸了个懒腰,然后猛地一拍桌子,告诉所有人:这牌局才刚到中场,好戏还在后头呢!
这事儿就挺有意思的,吉利在新能源这条路上,可以说是个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的典型。
李书福老板的眼光其实很长远,早在2015年,他就看准了电动化是未来的大方向,雄心勃勃地推出了一个叫“蓝色吉利行动”的计划。
当时的目标定得那叫一个高,说是到2020年,吉利卖出去的车里,要有九成都是新能源车。
为了这个目标,吉利也是真下本钱,纯电、混动,甚至连甲醇、氢燃料这些听着更科幻的路线都去研究了,可以说是四面出击。
那几年,市面上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吉利的新能源车型,比如在帝豪、博瑞这些热销燃油车基础上改的电动版,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几何”的纯电品牌。
但结果呢?
市场反响平平,销量一直不温不火。
问题出在哪儿呢?
说白了,就是背着燃油车的旧包袱,想跳新能源这支新舞,步子迈得有点别扭。
那些“油改电”的车,就像是给一个习惯了穿长袍马褂的人硬套上一件紧身运动衣,怎么看都觉得不协调,开起来的体验自然也比不上那些专门为电动设计的车。
所以到了2020年,一盘点成绩,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只占了总数的5.2%,跟当初90%的目标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这第一轮冲锋,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地摔了个跟头。
就在吉利还在琢磨自己到底哪里没走对的时候,比亚迪给所有车企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比亚迪的做法非常决绝,直接宣布停产所有燃油车,把全部家当都押在了新能源上。
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当时看来风险极大,但效果却出奇地好。
卸下了燃油车的历史包袱后,比亚迪轻装上阵,销量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往上蹿。
到了2022年,比亚迪一年就卖了超过186万辆车,一举超过了众多老牌车企,成了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
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整个市场的风向,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从2020年还不到6%,一下子飙升到了2022年的接近28%。
看着比亚迪的冲天之势,吉利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感觉就像是眼睁睁看着一趟时代的高速列车从自己面前呼啸而过。
输了第一回合,吉利并没有气馁。
比亚迪的成功,虽然是个巨大的打击,但也像一面镜子,让吉利看清了市场的真正需求和自己的问题所在。
于是,一场深刻的反思和变革在吉利内部悄然展开。
他们做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甚至可以说有点“放下身段”的决定:既然比亚迪的路被证明是走得通的,那我们就认真学习,并且要在这个路线上做得比它更出色。
这场反击战的先锋,就是一个全新的产品系列——“吉利银河”。
从这个系列诞生的第一天起,它的目标就异常清晰,那就是要和比亚迪进行一场全方位的“贴身肉搏”。
这场对决打得非常有策略。
比亚迪有什么,银河不仅要有,还要在细节上做得更好一点;比亚迪卖什么价,银河就要定一个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比如,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以省油著称,是它的王牌。
吉利就推出了自己的“雷神电混”系统,在技术发布会上直接亮数据,说自己的发动机热效率更高,综合表现更优。
紧接着,首款车银河L7上市,这是一款紧凑型SUV,无论是尺寸、续航还是定位,都和比亚迪的爆款车型宋Plus DM-i针锋相对,但起售价却更低。
这一招果然奏效,银河L7一上市就成了热门,销量迅速攀升,成功在混动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在电池这个核心部件上,吉利也是如法炮制。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名声在外,主打安全。
吉利就研发了所谓的“神盾短刀电池”,在宣传上直接点明,“长刀不是最优解,短刀才是新一代”,暗指长条形的刀片电池在某些碰撞情况下可能存在结构风险,而自己的短刀电池结构更稳定,能量密度还更高。
首款搭载这款电池的纯电SUV银河E5,在续航、电耗这些关键指标上都比对标的比亚迪元PLUS有微弱优势,价格同样更具吸引力。
结果可想而知,E5上市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
最精彩的一仗,发生在了10万元以下的小型车市场。
比亚迪海鸥凭借可爱的外形和实惠的价格,一度成为这个级别的霸主。
吉利则派出了银河星愿应战。
这款车的设计思路简直是把“像素级对标”发挥到了极致:车身尺寸比海鸥大一点点,轴距长一点点,续航里程多几公里,快充时间短几分钟,中控屏幕更大,还用上了和魅族手机合作的车机系统,操作起来更流畅。
这种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比你好一点”的策略,精准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
最终,银河星愿在上半年的销量达到了20.49万辆,成功超越了比亚迪海鸥的17.5万辆,拿下了纯电车型销量榜的冠军。
能够如此快速地实现反超,背后是吉利多年来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深厚功力。
无论是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还是供应链管理,吉利都有着扎实的基础,这让它在找准方向后能够迅速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同时,吉利也展现出了极大的魄力,愿意暂时牺牲一部分利润,用价格优势来换取市场规模,等站稳脚跟后再图长远发展。
随着银河系列的成功,吉利的新能源战略也变得更加清晰和聚焦。
过去那种品牌林立、资源分散的局面正在被改变。
几何等品牌被整合进银河系列,使得银河的产品线覆盖了从小型到中大型的各类车型。
在集团层面,吉利也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整合,高端的极氪和领克品牌也在协同发展,整个吉利集团正在把过去分散的五指收拢,攥成一个更有力的拳头。
这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王者之争,显然还远未到终局。
吉利凭借着卧薪尝胆的毅力和精准的战术,成功地赢回了一局,让整个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和精彩。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样的神仙打架,最终带来的将是更多、更好、也更实惠的汽车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