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

莫斯科街头的汽车品牌完成了一次彻底的置换。

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失去了位置。

奇瑞、哈弗和吉利成了主流。

三年时间,中国汽车拿到俄罗斯一半的市场。

销量前十的车型有九个来自中国。

局面看起来非常顺利。

但俄罗斯人最近提出了一些意见。

他们抱怨车身两年就出现锈蚀。

耐用程度据说只有德国车的一半。

这个反馈来得有点突然。

也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种说法。

可能只是习惯问题。

毕竟德国车在当地卖了三十年。

中国车才刚站稳。

锈穿这个词用得有点重。

更像是一种情绪不是检测报告。

俄罗斯冬天撒的融雪剂确实厉害。

什么车都扛不住太久。

德国车也一样锈。

只不过他们以前没这么比。

现在满街都是中国车。

比较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要求也变得更严格。

这其实是一种新的认可。

他们已经开始用德国标准来看中国车。

三年前根本没人做这种对比。

那时候只要能买到就行。

现在他们想要更好的。

这个转变很有意思。

问题暴露得越早越好。

车企应该已经收到了消息。

下一批车可能会用更好的镀锌板。

或者改进喷涂工艺。

事情总是这样一步一步来。

先解决有没有。

再讨论好不好。

现在到了讨论质量的时候。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地位有点让人看不明白

是彻底站稳了还是临时顶个缺

拉马克防腐中心年初发了份测试报告

这事在俄罗斯车圈里动静不小

他们让17个中国牌子在极端环境里跑了两年

五个品牌的底盘直接锈穿了

德国车同期测下来就表面有点氧化

那确实不算什么事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莫斯科的出租车司机们正在用方向盘投票。

中国车跑到十五万公里基本就得进废车场。欧洲车却能撑到二十五万公里以上。这个数字是从维修厂流水单里抠出来的。

有家出租车公司的老板对着计算器按了整整一个下午。买车省下的三四万卢布。五年后全都贴进了维修费和保养费。最后总数比车价还高。

不对。应该说是远远超过。

这笔账背后藏着另一种算法。欧洲车贵在起点。中国车贵在终点。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俄罗斯记者最近找了群中国车主聊天

聊出来的东西几乎一个样

三四年车龄的中国车

金属件就开始不对劲

底盘和轮毂那块锈得尤其明显

一位哈弗车主遇到的事更离谱

两年半的车

底盘护板锈穿了个巴掌大的洞

他当天就跑去修理厂换了整块板

不对,应该说是被吓到了才去的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汽车行业协会整理了个数据

中国车投诉率比2023年涨了百分之三十五

防锈不行,零件老得快,天一冷就各种故障

这些毛病正在改变一些人的看法

他们原本觉得中国车还挺好

现在得再想想了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俄罗斯媒体对中国汽车的态度开始变得难以捉摸

主流汽车杂志突然热衷于对比中国车和欧洲车的质量

有家媒体直接把标题写成中国汽车能否经得起俄罗斯严冬考验

这种舆论转变让中国车企觉得压力很大

俄罗斯的冬天对汽车来说是个残酷的考场

西伯利亚的低温能到零下七十度

玻璃水瞬间结冰 机油稠得没法流动

电瓶电量掉得比手机快

中国车主早上得用热水浇发动机盖才能启动车子

俄罗斯道路养护部门撒融雪盐的方式简直疯狂

每公里道路要消耗几十吨盐

盐水反复结冰融化 腐蚀速度快得离谱

国内普通的钢板和涂装工艺根本应付不了这种环境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一位在新西伯利亚搞工程的中国人聊了聊他的车

他二三年买了辆国产SUV

平时保养算上心的 每月固定掏钱冲洗底盘

结果今年开春一检查 底盘锈迹没商量 排气管接口直接锈穿

修理厂老师傅眼皮都没抬 说这太俄罗斯了

中国车的防锈技术 在这基本属于行为艺术

路也是个问题

太多坑洼路面 化雪季直接变沼泽现场

悬挂和底盘天天在渡劫

国内那套设计标准 搁这儿显得有点天真

温差能玩死零件

昼夜三四十度的起伏 材料热胀冷缩像在蹦迪

塑料和橡胶老化的速度 国内比不了

但中国车能吃下俄罗斯半边市场 不是没道理

二二年制裁一来 雷诺丰田大众全撤了

一年一百六十多万辆的市场 八成份额直接空出来

这便宜 总不能没人捡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俄罗斯的街道不会因为制裁而空旷太久。

中国车企的嗅觉一向敏锐。

奇瑞、长城、吉利,这些名字在2022年下半年突然频繁出现在俄罗斯的港口和公路上。

价格是撬动市场的铁杆。同等配置的车型,中国车比欧洲货便宜三分之一,有时候甚至拦腰砍半。

长城在图拉州的工厂原本像个摆设。2019年建成,产能利用率长期低迷,2022年初只有35%。

欧美品牌撤出后,这座工厂突然醒了。

生产线开始24小时运转,灯光再也没有熄灭过。

到今年,产能利用率爬到了95%。

工人数量从1500人膨胀到4000多。

本地供应商更夸张,从十几家变成上百家。不对,应该说接近两百家。

工厂的食堂现在永远排着长队。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奇瑞和吉利绕开了俄罗斯本土建厂的常规路径

他们把组装环节放在了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这种布局很取巧 关税压力小了 供应链反应却更快

整车从邻国陆路进入俄罗斯 比走海运省下将近半个月

中国车商搞营销从不玩虚的

他们直接把车开到俄罗斯大小城市做巡展

当地人摸得着方向盘 现场试完就能签合同

售后网点铺得也狠 光是去年就新增了三百多个维修站

价格战打到后来已经不像商业行为

零首付和低息贷款只是基本操作

送保险送保养都是标配

哈弗H6在俄罗斯的定价比中国本土还低

这根本不是赚钱的逻辑 纯粹要市场份额

去年底开始 针对俄罗斯市场的质量质疑有了反馈

比亚迪先动了手

他们卖到俄罗斯的ATTO3车型悄悄升级了配置

车身镀锌层厚度翻了一倍 底盘加装锰钢护板

空腔注蜡防锈技术也用上了

这些改动让整车防腐蚀性能直接翻倍

不对 应该说是彻底换了套生存标准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电池这事,荣威搞了个全时温控系统。

零下二十度,电池活性还能撑在九成以上。

续航掉得不算狠,大概四分之一。

去年冬天在黑河测的,老毛子那边的汽车专家点了头。

他们没说太多,但点头就够了。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问界把四百多个工程师扔到了黑龙江五大连池。他们在那里建了冬季试验场,模拟了三万五千多种用车场景。冷启动,暖风,刹车,电子设备,一个都没放过。测试结果出来了,零下四十度,车照样能启动。这不是实验室数据,是实打实的冰天雪地。

长城汽车的做法是另一种彻底。他们的图拉工厂本地化采购率,从两年前的百分之十八,跳到了现在的百分之六十二。关键零件都在俄罗斯找供应商。成本当然降了,但更重要的大概是能按当地气候调整标准。不对,应该说,是按西伯利亚的冬天调整标准。

两种策略,一种死磕环境,一种扎根生产。都没错。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奇瑞打算在俄罗斯建发动机厂

专门搞极寒地区用的发动机

他们从德国请人研究材料和工艺

想让发动机在低温下也能正常干活

工厂预计二六年就能投产

售后也在跟上

中国车企终于明白在俄罗斯卖车不如修车重要

今年上半年各品牌新增了两百多个维修点

培训了上千个本地技师

常用配件库存量翻了不止一倍

三倍吧

俄罗斯政府看中国车的眼神有点复杂

市场空缺总要填上

老百姓总不能走路

但又怕依赖中国车会掐死本土工业

新年第一天实施的新政策很能说明问题

所有在俄销售的车必须装ABS和车道保持

听起来合理

但成本直接压到中国车头上

原来走低价路线的品牌不得不重新想招

八月初又来个报废税

一辆成本十万的中国皮卡卖二十万

各种税加起来五万

再加百分之三十八的进口关税

综合成本涨了三成

价格优势基本没了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俄罗斯把汽车认证的门槛直接拉高了

以前那些绕道土耳其塞尔维亚的变通玩法彻底失效

现在必须本土实验室完成全套测试

碰撞和排放一项都逃不掉

周期从半年拉到一年

费用翻倍

这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门槛和后门同时存在

平行进口的简化认证延续到二七年底

像是刻意留出的缓冲期

工贸部那边有人私下聊过

他们没打算赶走中国车

只是逼着你把质量往上提

这种操作很俄罗斯

表面强硬

内里留着谈判的余地

俄媒质疑: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控不及欧美-有驾

图拉州政府算得清账。

税收能减就减,土地能给就给,路水电都给你接到厂门口。他们手里攥着数字,长城工厂养活了四千多口人,背后还拖着上百家本地供应商。这厂子不能走。

俄罗斯汽车工业协会那帮人,想法也变了。

早先中国车潮水一样涌进来,他们慌,怕自家牌子活不下去。现在倒琢磨过来了,拦不住,那就跟着学。协会现在忙活牵线,让俄国工程师去中国厂的车间里转转。

中国车在俄罗斯还没到庆功的时候。

生锈、异响、低温趴窝,毛病一桩接一桩。但这东西躲不过,你得认。好在中国厂子没装瞎,该改模具改模具,该换材料换材料,售后点多开几个。

俄罗斯市场是个狠角色。

它不跟你谈情怀,只看你能不能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里扛住十年。扛住了,你才是真厉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