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计划在2027年推出纯电M3,燃油版则计划于2028年推出,两者设计理念相同!

2025年9月5日,宝马集团宣布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全球首发,并于9月8日亮相2025德国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

让人意外的是,这台纯电SUV采用了看似"传统"的设计风格,与即将推出的新一代燃油车型遵循相同的设计语言。观众席当场炸锅:为啥纯电车和燃油车长得这么像?

宝马是不是放弃创新了?

宝马M部门计划在2027年推出纯电M3,而燃油版M3(G84)则计划于2028年推出,两个版本同样会采用近乎相同的设计理念。

要知道,现在新能源车都卷到"千车千面"了,宝马为啥反其道而行?

这波操作到底是"偷懒"还是"憋大招"?

第一部分:宝马Neue Klasse平台设计

为啥宝马纯电车和燃油车长得这么像?

是设计偷懒还是另有算盘?

如果你在路边看到一台宝马,远远望去觉得它的线条和轮廓似曾相识,那你的感觉没错。这几年车企"套娃设计"确实不少见,但豪华品牌让纯电车和燃油车共用设计可真不多。

全新宝马iX3不再与全新X3燃油版采用相似车身轮廓,而是拥有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全新设计语言。这看似矛盾,但背后的逻辑却清晰得像白纸黑字——宝马要打造一套"平台化设计体系"。

你可能会问,这图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省钱、省时间、集中火力打另一个地方。以全新iX3为例,虽然它基于纯电专属的Neue Klasse平台,但未来的宝马全系车型(无论燃油还是纯电)都会受益于这套新的设计基因。

这样做的核心原因看起来简单粗暴,但经得起推敲:设计师不用从头画两套图纸,工程师也不用重复调校车身结构,省下来的时间和钱全砸在动力、智能化和电池技术上。

这才是真正的"大聪明"。

举个反例,前两年某德系品牌为了区分燃油版和纯电版,硬是把同平台的两台车设计成"方头方脑"和"溜背轿跑"两个极端。结果呢?

消费者吐槽"不伦不类",看着别扭,销量也没涨。人们不是在买"不一样",而是在买"有品味的差别"。


宝马这波看似"偷懒",其实是把账算得明明白白:与其花冤枉钱在外观差异化上制造"不搭"的感觉,不如把成本用在刀刃上,让每一分钱都能转化成消费者能感受到的东西——更快的加速、更长的续航、更聪慧的交互。

宝马计划在2027年推出纯电M3,燃油版则计划于2028年推出,两者设计理念相同!-有驾

这种策略在豪华车领域其实是最高明的。奔驰和奥迪虽然也在做纯电车,但他们的做法往往是"纯电车要显得很不一样",结果就是要么显得太激进,要么显得太割裂。

宝马反其道而行之,用"相似但不同"的策略打消消费者的陌生感。消费者买宝马不仅仅是为了那个蓝白相间的圆形Logo,更是为了那种熟悉的驾驶感受和品牌文化的延续。

宝马深刻理解这一点,所以它没有为了证明"我在创新"而去刻意制造视觉上的距离。

而且别忘了,到2027年宝马将推出40余款全新或改款车型,这种设计体系的优势会逐步释放。每推出一款新车,宝马就能少花一笔"重新设计"的费用,这笔费用可能高达几千万甚至更多。

这是典型的"前期投入,后期爆发"的战略思维。

宝马不是在偷懒,而是在用系统性思维替代单车型思维。这对投资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意味着企业的稳定性和持续创新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第二部分:宝马第六代eDrive电驱系统

新世代技术到底有啥黑科技?

能让宝马在电动化时代重新出击?

好了,讲完了"为什么长得像",咱们再说说"硬实力"。

全新一代宝马iX3纯电版车型将于2025年9月在慕尼黑车展全球首发,预计2026年正式上市。作为Neue Klasse架构的首款车型,iX3将搭载100kWh电池组,WLTP续航里程可达700公里——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呢?

北京到西安是1100多公里,用这个续航,你得充一次电才能到,但从北京到天津、北京到太原,一次电跑下来毫无压力。

这相比现在大多数纯电车需要多次充电的使用体验,明显是一个巨大的跳跃。

相较于现行版本的电池,新世代的成本可减少4至5成。这不是宝马在忽悠人,这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升级。

电池成本影响车辆最终售价,成本下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同样的价格可能买到更好的车,或者同样的车便宜了好几万块。对消费者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利好",也是纯电车能否真正普及的因素。

新世代iX3搭载的核心技术就像一套完整的"黑科技武器库"。

第六代eDrive电驱技术配合800V高压平台。听起来很专业,但咱用大白话解释:第六代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了,这意味着同样大小的电池能存更多电;续航里程增加,这我刚才说了,700公里就是这么来的;还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碳排放,这对环保意识强的消费者是个心理安慰。

800V高压平台则改变了充电体验——充电时间减少,最大功率400kW,从充至仅需21分钟。

宝马计划在2027年推出纯电M3,燃油版则计划于2028年推出,两者设计理念相同!-有驾

你想象一下,开到服务区喝个咖啡吃个点心的功夫,电就差不多充好了,这得多舒服。

接下来是BMW驾控超级大脑。这套中央控制系统能把电机、制动、转向、能量回收这些看起来各干各的事儿的部件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指挥的"大脑"。

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呢?

让车身像"轨道车"一样稳定。什么意思?

就是那种高铁运行的稳定性——再急的转向、再重的制动,你都能感受到一种整体的、可预测的、不突兀的动作反应。这不只是让你的脖子少受颈椎病的折磨,是增强了驾驶信心和安全性。

一个稳定的电动车,比一个躁动的电动车贵的不仅是技术,还有那份从容和保障。

再加上全景iDrive系统,这是宝马这些年在智能化上的集大成之作。2025年3月17日,宝马中国与华为终端宣布已达成合作协议,开发基于鸿蒙系统的智能应用生态。

同时,2025年3月26日,宝马与阿里巴巴联合宣布在中国深化战略合作,加速AI大语言模型上车。

宝马基于阿里的通义大模型和斑马元神AI,开发新一代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和上下文理解的智能个人助理,将于2026年搭载在中国生产的BMW新世代车型。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你不再是在和一个死板的系统交互,而是在和一个"听得懂你"的助理说话。

你说"我有点冷",它不仅会调高温度,还能理解你的舒适度需求;你说"导航到最近的充电站",它不仅知道在哪儿,还知道哪个充电站充电最快、电价最便宜。

这种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改变了驾驶体验的本质。

2025年7月15日,宝马正式官宣与中国智能驾驾公司Momenta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高阶辅助驾驶系统,首搭于2026年国产的宝马新世代车型。

这意味着宝马在自动驾驶领域也不再是"跟风者",而是在中国市场找到了本地化的合作伙伴,共同定制针对中国道路、中国司机习惯的高阶辅助驾驶。这一步棋很——因为自动驾驶不是"一码通天下"的,美国的自动驾驶系统可能在北京环路就懵了,中国的复杂路况需要中国团队来调校。

这些合作和技术的组合,意味着宝马新世代iX3不仅仅是一台纯电车,是一个"智能生态集合体"。

它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移动的、聪慧的、能理解你需求的伙伴。这才是新世代技术的真正含义——不只是数字更好看,而是使用体验真的不一样了。

至于燃油版M3,虽然宝马还没公布详细参数,但从现有信息可以推断它会采用S58发动机的轻混版本(48V系统),配合xDrive四驱和自动变速箱,百公里加速有望控制在3.8秒左右。

这个加速度什么概念?

就是普通家用车的两倍多,一脚油门下去,你能明显感受到推背感。这种性能水准对于M系列的消费者来说,是继承了BMW M性能基因的体现。


第三部分:宝马新世代iX3战略定位

宝马计划在2027年推出纯电M3,燃油版则计划于2028年推出,两者设计理念相同!-有驾

宝马死磕"油电同设计+纯电先行",是转型慢了,还是下一盘大棋?

放十年前,宝马可真是"电动化先锋"。i3、i8这两个车型早早就试水新能源了,在电动车还是稀罕物的年代,敢于推出纯电车的车企屈指可数。

宝马当时就像是在黑暗中打灯的探路者,走在了整个行业的前面。但这两年的故事就没那么励志了。

被特斯拉、比亚迪追着跑,销量在中国市场也遭遇下滑。

宝马中国上半年在国内的销量为317862辆,同比下滑。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说,你去年100个人买宝马,今年可能只有84到85个人买,这对一个百年豪华品牌来说,不啻于一个警钟。为啥现在又回头搞"油电同设计"?

难道宝马真的"认怂"了?

往深了看,这根本不是认怂,而是豪华品牌面临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欧洲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卡得紧——2035年禁售燃油车,这个截止日期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剑,宝马必须加速电动化进程,否则到时候就没车卖了,这不是开玩笑。

另一方面,M系列的老客户大多是"燃油性能车死忠"——他们买M3不是为了代步,不是为了省油钱,更不是为了环保。他们买M3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声浪、为了换挡手感、为了机械反馈那种纯粹的驾驶快感。

这群人的年纪普遍偏大,消费能力强,品牌忠诚度极高,但对电动车的接纳度确实较低。

宝马这波操作,其实就是"既要保现在,又要赌未来"的典型体现。用新世代iX3打头阵,展示纯电技术实力,向投资者和市场证明"我们在电动化上有真本事";同时用M3的双版本(纯电+燃油)来应对市场现状,既满足渴望电动未来的进步消费者,也安抚那群"非燃油不欢"的老顾客。

这是一个"一鱼两吃"的策略,看似保守,实则精明。

对比下竞品就能看出差异。奔驰AMG已经推出全电动的EQE,性能指标看起来不错,但销量远不如预期。

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电动版失去了AMG的那股"灵魂"。奥迪RS e-tron GT倒是纯电,但操控口碑一直被吐槽"太电子味",也就是说,虽然性能数据好看,但开起来少了那份"人车合一"的感受。

宝马算是找了个平衡点:用纯电技术打头阵(iX3),证明电动时代也能有好体验;再用时间换燃油车的"告别仪式"(M3燃油版),让有情怀的客户能舒服地完成从"油"到"电"的心理过渡。

这不仅是商业策略,是一种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理解。

而且别忘了,到2027年宝马将推出40余款全新或改款车型,这不是一两个爆款能撑起来的,这意味着整个品牌序列都在升级。从入门级到超豪华,从SUV到轿车,从城市代步到性能旗舰,全系都会受益于新世代技术。

宝马计划在2027年推出纯电M3,燃油版则计划于2028年推出,两者设计理念相同!-有驾

这种"全线铺开"的势头,不是一个转型迟缓的企业能做出来的,反而说明宝马在这次转型中的决心和资本都相当充足。

这才是真正的"大棋"——不是某一款产品的成功,而是整个品牌的系统性升级和重塑。

第四部分:全新宝马iX3纯电版

网友吵翻了:这设计、这技术,到底是"真香"还是"智商税"?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车展一结束,网上讨论就炸了锅,从社交媒体到论坛,从专业媒体到自媒体,各种声音都有。

有人兴奋,有人困惑,也有人冷嘲热讽。

咱不妨挑几个最典型、最代表消费者真实想法的问题,好好聊聊。

纯电车和燃油车长得一样,买的时候不会搞混吗?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小白",但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消费者对于"身份认同"的需求。买一台车,尤其是买一台豪华车,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买交通工具,也是在表达一种态度和品味。

消费者会有一种潜在的心理需求:我要让别人看出我这是一台新车、新型号、新技术。如果外观一模一样,那我花的这笔升级费用,在视觉层面就显得"不值"了。

这是个心理账户的问题。

不过,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宝马肯定会在外观细节上做出区分——比如纯电版会用封闭式格栅(因为电动车不需要那么多进气冷却),配上蓝色装饰条,内饰的屏幕会更大、多了电池状态显示和能量回收信息展示。

说白了,远看像,近看细节差很多。

就像现在燃油版和混动版宝马5系,从几十米外看,轮廓差不多,但走近了你能一眼看出来。这种"相似但可辨"的设计,其实是最高明的——既消除了陌生感,又保留了新鲜感。

消费者买的时候能说"这是新世代iX3",而不是"这是X3的电动版",这个措辞的差别虽然微妙,但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新世代技术这么强,为啥还要保留燃油车?

这个问题问得好。乍一听,好像是在质疑宝马的电动化决心——既然技术这么强,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全电动呢?

但这就像在问"既然有飞机为什么还开汽车"一样,问法本身就混淆了问题。

真实情况是,燃油车和纯电车虽然都在"变快"这个终极目标上殊途同归,但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拿M3来说,对于性能车爱好者,"快"只是基础,是"怎么快"和"快得舒服不舒服"。


纯电M3现在最大的短板就是重量和调校。

宝马计划在2027年推出纯电M3,燃油版则计划于2028年推出,两者设计理念相同!-有驾

电池重啊,虽然重心低了但悬挂反应慢了;电机扭矩大啊,容易推头,驾驶的"跟手感"就不如燃油车那么。而燃油M3,那套S58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配合已经被宝马工程师调了几十年,开起来就像穿上了一件量身定做的衣服,每一个加速、每一次换挡都是的、预期内的。

等纯电技术真正成熟了,比如四电机+扭矩矢量控制这种黑科技普遍上车,纯电M3的驾驶感受能和燃油版打个平手甚至超越,那时候宝马再推纯电M3旗舰版,这才是"稳扎稳打"。

换句话说,保留燃油车不是"不愿意改",而是"不着急改"。

这是对消费者体验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技术成熟度的诚实评估。一个负责任的车企会承认"我的电动平台还在成长,现在可能不如燃油版完美",而不是硬把还没调好的电动车往消费者身上推。

宝马在中国市场还能翻身吗?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销量下滑这个数据摆在那儿,没人能否认。那宝马拿什么翻身呢?

是拿出真诚。宝马公布了2025德国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车展新车阵容,全新宝马iX3将全球首发,国产版车型将于年内亮相。

这里有个词:中国专属版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

这不是简单地把欧洲版车搬到中国,而是真正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设计。搭载的是本土AI大模型(和阿里、和华为合作的)、华为鸿蒙生态、Momenta智驾,还有超长续航——宝马这次是真下了血本"讨好"中国用户。

这不是在降低身段,而是在表达尊重。

你看,宝马愿意和国内最强的科技公司合作,愿意让中国团队来设计,这说明什么?

说明宝马把中国市场当成主场了,不是"出口转内销",而是"把最好的留给中国"。

但能不能成?

说实话,没有人能打保票。得看2026年国产iX3上市后的表现。

毕竟,新时代的"豪华"定义已经变了,不再是品牌溢价那么简单,而是谁更懂用户需求、谁的技术更贴心、谁的服务更周到。

宝马在这方面有基础有底气,但最终还是要用销量和口碑来说话。从某个角度看,宝马这一步棋等于是"把命运的选择权交给了中国消费者"。

如果中国消费者接纳新世代iX3,那宝马就能借着这个势头重新站起来;如果不接纳,那宝马就得继续调整策略。

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容易赢得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

宝马计划在2027年推出纯电M3,燃油版则计划于2028年推出,两者设计理念相同!-有驾

结语:宝马电动化转型路径

2027年的M3,可能是燃油性能车的"最后辉煌"?

宝马这波操作,从头到尾看下来,就像极了"老将转型前的最后一舞"——用iX3打头阵,向世界宣告"我在电动时代也能玩出花样";用M3双版本(纯电+燃油)告别旧时代,同时拥抱新未来。

这个节奏掌握得很到位——不是一步到位的激进,也不是瞻前顾后的保守,而是"该快时快,该稳时稳"。

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你想体验纯电M3的"轨道车式稳定"和未来感,等2027年就行;如果你想听最后一次燃油M3的"狂野声浪"和机械的快感,2028年这个"告别演出"值得不错的选择。

两个选择都摆在那儿,各花各的钱,各玩各的爽。

这对消费者来说,是最大的尊重。

对宝马来说,这波既能赚一波利润——现有客户不会立即抛弃燃油车,还会有人专门为了"最后的燃油M3"而下单;又能攒够技术底气——通过iX3和Momenta、华为、阿里这样的合作,宝马在电动化、智能化、本地化的技术储备会大大提升;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

而且,到2027年推出40余款新车这个计划,一旦得到市场验证,宝马的整个产品线就能完成一次系统性的升级,这对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来说,意义重大。

那么问题来了:燃油性能车会不会彻底消失呢?

估计很难。就像现在还有人天天在手机时代坚持用手机相机拍照、用手机备忘录写日记的人,未来也会有那么一群执着的人为发动机的轰鸣、变速箱的换挡节奏、机械油门的线性反馈而买单。

这群人可能越来越少,但他们的消费能力不弱,对品牌的忠诚度也高。

宝马这波操作,或许是在给燃油性能车"续杯",让这个时代不会太快谢幕;也是在给自己的电动化转型"缓口气",确保在大势所趋的电动化浪潮中,既不会被激流裹挟,也不会被时代抛弃。

咱就等着2026年看国产iX3能不能打个漂亮仗,拿下那些曾经犹豫不决的消费者;2027年看纯电M3能不能真正"重新定义驾驶乐趣",证明电动性能车不是阉割品;2028年看燃油M3的"告别演出"够不够精彩,给这个时代留下一个体面的句号。

这三场"演出"要是都成功了,宝马这一整盘棋就算赢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