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商洛的盘山公路上,一辆零跑B01突然遭遇电动车横穿马路,驾驶者轻踩刹车,车辆瞬间减速官方数据显示,其制动响应比同级车型快了0.3秒 ,这个看似微小的数字,却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生死0.3秒,你会为技术买单吗? ”
而另一边,比亚迪海洋网的一条促销信息正疯狂刷屏:宋PLUS DM-i智驾版限时直降3.6万,门槛跌破10万元, 评论区炸开了锅:“刚提车的车主正在维权路上”“燃油车还有活路吗? ”
当宋PLUS DM-i将搭载L2级智驾系统的车型压到9.98万,整个插混赛道骤然升温。 对比同价位燃油车,这款车不仅免购置税,还标配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功能。 某合资品牌经销商私下抱怨:“我们的燃油SUV光税就得交1万多,现在连方向盘加热都要选配。 ”
DiPilot系统支持OTA升级,75KM纯电续航足够覆盖日常通勤,这意味着它直接瞄准了传统燃油车的主力消费群体。 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若每月充电成本控制在百元以内,三年用车成本比同级燃油车低2万元以上。
B01车型展示的不仅是快0.3秒的制动能力其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的融合方案,允许车辆在弯道中提前识别障碍物。 现场工程师透露:“这套系统对加塞车辆的预判准确率比行业标准高15%。 ”
B01全系预留激光雷达接口,车载芯片算力预留40%冗余空间。 这意味着车主未来可通过OTA解锁更高阶智驾功能,而不必频繁换车。 某汽车博主实测发现,现有版本夜间对行人识别的有效距离已达120米,远超同价位车型平均80米的水平。
零跑成为第二家盈利新势力的消息,在资本圈投下深水炸弹, 不同于其他品牌靠高端车型拉利润,零跑70万辆交付量中超过60%来自15万以下市场。 其自研的凌芯01芯片成本比外采方案低30%,电驱系统集成度提升让生产线减少20%焊点这些数据揭开了低价车盈利的密码。
反观比亚迪,宋PLUS DM-i的降价被曝与规模化降本直接相关, 刀片电池产能提升使每度电成本下降8%,全新混动平台产线自动化率突破85%, 有供应链人士称:“比亚迪现在卖一辆10万的车,利润比三年前卖15万的还高。 ”
在社交平台上,一场关于“选比亚迪还是等零跑”的辩论正在发酵, 支持前者的用户认为:“L2级智驾+绿牌+10万落地,还要什么自行车? ”而零跑粉丝反击:“刹车快0.3秒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但用一次就值回票价。 ”
某汽车媒体发起投票显示,35岁以下群体中,48%愿意为硬件预埋多付5000元;而家庭用户74%首选即刻可用的高性价比方案。 这揭示出新能源市场分裂的消费观:有人追求“够用就好”,有人押注“未来可期”。
走访市场发现,比亚迪的限时降价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部分合资品牌4S店悄悄推出“置换补贴”,实际成交价暗降2-3万;而零跑体验店则主打“技术体验”,用模拟突发路况的VR设备转化客户。 有销售直言:“现在卖车得像手机发布会,参数对比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 ”
值得注意的是,二线城市新能源渗透率本月突破45%,三四线城市充电桩数量同比激增120%。 当基础设施追上,10-15万价位段的厮杀或将彻底改写市场格局。
从宋PLUS DM-i的定价策略,到零跑B01的技术卡位,两条路径折射出中国车企的生存哲学。 前者用规模化碾压成本,后者靠垂直整合打破溢价规则。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当比亚迪把插混打到10万内,所有玩家必须重新思考你的护城河是成本,技术,还是品牌? ”
这场较量没有旁观者。 某新势力品牌连夜调整定价策略,将原定15万起售的改款车型预售价下调1.5万;传统车企加速油改电进程,试图在年底前推出对标车型。 一位车企高管在内部会议上敲着桌子说:“别管亏不亏,先给我把市场份额守住!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