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市场巨变!比亚迪销量暴跌,特斯拉跌入谷底?

最近大家伙儿是不是都感觉有点懵,特别是关心汽车的朋友们。

前脚还看着新闻里说,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卖得热火朝天,怎么一转眼,就听到了“市场崩了”、“销量腰斩”这种吓人的说法?

尤其是看到“比亚迪销量骤降,特斯拉跌至冰点”这样的标题,心里更是咯噔一下。

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电动车市场巨变!比亚迪销量暴跌,特斯拉跌入谷底?-有驾

车市这趟过山车,到底是怎么开起来的?

咱们今天不听那些虚头巴脑的宣传,就当一回街坊邻居,坐下来用大白话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啥。

这事儿,得从六月份说起。

六月那会儿,你要是去新能源车的4S店逛逛,那场面,简直跟过年抢购年货一样。

销售忙得脚不沾地,客户挤得满满当-当。

为啥这么火爆?

原因很简单,有个大便宜马上就要没了。

国家为了扶持新能源车行业,给买车的消费者发了不少年的补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补”。

这笔钱可不少,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有些地方再叠加个地方补贴,里外里能差出好几万块钱。

可这政策通知了,到6月30号就截止了。

你想想看,同样一辆车,七月一号买就要比六月三十号贵上好几万,换谁谁不着急?

于是,所有想买车、准备买车的人,都赶在六月底前把订单给签了。

这就好比一个超级大商场宣布,全场五折优惠活动今晚十二点结束,那最后几个小时肯定是人山人海,能买的不能买的都先刷了卡再说。

消费者在抢,汽车厂家和经销商比消费者还急。

半年业绩就看这一哆嗦了,他们拼了命地把车往外发,甚至很多车还没到店里,只是在运输的路上,就算成了销量。

这么一来,六月份的销售数据就变得异常漂亮,各种“周销量冠军”、“历史新高”的喜报满天飞,营造出一种市场好得不得了的景象。

可这种靠着“截止日期”催出来的繁荣,就像吹起来的气球,看着大,其实里面都是虚的。

它不是因为市场真的那么需要车,而是把七月、八月甚至九月的购车需求,全都提前预支到了六月。

所以,当七月一日的钟声敲响,补贴正式取消,这个巨大的泡沫,“啪”的一声就破了。

之前还在狂欢的人们,一下子就冷静了下来。

消费者又不傻,白花花的银子差在那儿,谁也不愿意当那个刚涨价就去买单的“冤大-头”。

所以七月份的销量数据一出来,大家就都傻眼了。

比如特斯拉,六月最后一周还能卖出去快两万台,到了七月头一周,直接掉到了五千台左右,跌幅惊人。

电动车市场巨变!比亚迪销量暴跌,特斯拉跌入谷底?-有驾

还有一些新势力品牌,销量直接砍半都是常事。

最惨的是那些主要靠着网约车市场和低价走量的车型,比如帝豪EV这种,一下子就从月销几千台缩水到几十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所以说,不是比亚迪或者特斯拉一家不行了,是整个市场都在为六月的狂欢“还债”,这第一层原因,就是政策退坡带来的阵痛,来得猛,也来得必然。

如果说补贴退坡只是撕开了一道口子,那接下来露出来的,才是这个行业一直以来藏着掖着的真问题。

这场销量的“大跳水”,就像退潮之后,让我们看清楚了谁在沙滩上裸泳。

咱们先说说有些喊着“科技改变未来”的品牌。

比如问界,靠着华为的技术加持,特别是旗舰车型M9,一度是市场上的宠儿,很多人就是冲着它宣传的“遥遥领先”的智能驾驶系统去的。

大家花了几十万,期待的是一上车就能享受到在城市里也能自动开车的科幻体验。

可结果呢?

很多车主提车后发现,这个最核心的功能——城区高阶智能驾驶辅助,迟迟不能用,需要“排队等待后续开通”。

软件更新也慢得出奇。

这就让车主们非常恼火,感觉自己买了个“半成品”,花的是全款,享受的却是“期货”服务。

这种宣传时吹上天,交付时却打折扣的做法,对品牌的伤害是巨大的,消费者的信任一旦被透支,再想找回来就难了。

再看看曾经的“神车”特斯拉。

Model 3这款车确实经典,开创了一个时代,但问题是,它已经快七年没怎么大改款了。

在这个手机一年一换代,电视两年就过时的年代,一辆汽车七年不变,内饰设计、车机系统都显得有些跟不上潮流了。

就在特斯拉还在“吃老本”的时候,咱们国内的竞争对手可没闲着。

小米SU7横空出世,就像一条鲶鱼,把整个市场都搅动了。

雷军用造手机的思路来造车,直接把配置拉满,价格却定得比Model 3低了快十万。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道选择题太好做了:一个是看起来有点“旧”的经典款,一个是价格更便宜、配置更新潮、空间还更大的新款,用脚投票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这说明,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中国市场,即便是行业巨头,一旦傲慢、一旦创新停滞,消费者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开。

当然,在一片混乱中,也有一些企业表现得特别稳。

他们的做法,才真正体现了什么是“明白人”。

首先是比亚迪。

电动车市场巨变!比亚迪销量暴跌,特斯拉跌入谷底?-有驾

很多人看到标题说比亚迪销量骤降,其实这话说得不全面。

比亚迪的纯电动车确实也受到了补贴退坡的影响,但比亚迪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它有两条腿走路。

除了纯电动,它还有一张王牌,就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M-i技术。

这种车,在中国简直是太实用了。

平时上下班通勤,在城里开,就用电,又安静又省钱;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想去自驾游,跑长途,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因为车里还有个发动机,加油就能跑。

这种“可油可电”的模式,完美解决了中国大多数家庭的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

所以,当纯电市场刮起寒风的时候,比亚迪的插混车型,像秦、宋、唐这些,销量依然非常坚挺,牢牢地撑住了大盘。

这背后,不是靠营销吹牛,而是靠着二十多年来实打实的技术积累和对中国老百姓真实需求的深刻理解。

还有一个例子是零跑汽车。

这个牌子可能没有“蔚小理”那么响亮,但它走得特别扎实。

在七月这个“寒冬”里,它的周销量居然能悄悄地卖到九千台,成绩相当不错。

它的秘诀就是定位特别准。

零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为谁造车——就是那些追求实惠、过日子的普通家庭。

它不去堆砌那些花里胡哨但没啥用的豪华配置,而是把每一分成本都用在刀刃上,给用户更大的空间、更实用的功能和更实在的价格。

数据显示,买零跑的客户,十个里有七个都是结了婚有孩子的家庭。

这说明,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着想,造出他们真正需要的好产品,哪怕不大声吆喝,大家心里也有一杆秤。

所以说,七月份这场车市的“大换岗”,其实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一件大好事。

它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刷掉了市场的虚火和泡沫,让那些靠政策“喂奶”长大的品牌露出了原型,也让那些踏踏实实搞技术、做产品的企业,价值更加凸显。

过去,像续航里程打折、充电桩十个里坏三个、二手车卖不出价这些老大难问题,在市场高速增长的时候都被掩盖了。

现在,潮水退去,这些问题就成了摆在所有车企面前的必答题。

说到底,靠政策续命的增长终究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市场规律上来。

价格战打到最后,比拼的还是真本事。

你的电池技术到底过不过硬?

你的智能驾驶是不是安全可靠?

你的售后服务能不能跟得上?

踏踏实实把这些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解决了,比每个月发一张光鲜亮丽的战报,要有意义得多。

这盆冷水,泼醒了整个行业,也让咱们消费者未来能买到更靠谱、更实在的新能源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