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教父,三菱1元卖股黯然退场,输在哪一步?

中国市场,这片曾经孕育无数辉煌的沃土,如今却成了许多昔日巨头的“滑铁卢”。

三菱,这个名字在中国汽车界承载了太多记忆的品牌,它在中国市场的谢幕,难道仅仅是时运不济?

难道只是一个“技术输出”的简单故事?

不,笔者认为,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战略选择、市场洞察与时代脉搏的深刻博弈。

“技术输出”的潘多拉魔盒,究竟打开了什么?

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中国汽车工业还在蹒跚学步时,三菱的卡车已成为建设工地和运输线上不可或缺的伙伴,那份“皮实耐用”的口碑,早已深入人心。

到了80年代,上海的第一家三菱分公司,更是将第一代帕杰罗硬派越野车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中国消费者的脑海中。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三菱始终不愿像丰田、本田那样,早早与中国车企深度合资,共同打造生产线?

曾是教父,三菱1元卖股黯然退场,输在哪一步?-有驾

三菱选择了一条看似“稳妥”的道路——技术输出。

1997年,它与中国航天汽车、沈阳建华等伙伴,在沈阳成立了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主打成熟且成本可控的4G系列发动机。

隔年,又在哈尔滨设立了东安三菱,专攻小排量发动机。

这无疑为三菱带来了丰厚的“技术转让费”,更重要的是,它规避了整车生产的巨大投入和风险。

这在短期内,无疑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但是,这种“隔山打牛”的策略,真的能长久吗?

当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在2005年凭借搭载东安三菱4G18发动机的F3车型,在低端市场站稳脚跟,销量一飞冲天时;当长城哈弗H6,这款SUV界的“常青树”,早期车型就倚仗航天三菱4G63发动机,动力强劲,销量破10万辆时;甚至当理想ONE,这款新势力代表,也采用了东安的三缸1.2T涡轮增程器时,笔者不禁要问:三菱,你是否曾想过,当别人掌握了你的“看家本领”,你又该何去何从?

曾是教父,三菱1元卖股黯然退场,输在哪一步?-有驾

“国产车教父”的称号,听起来风光无限,但背后却藏着三菱的战略短视。

它仿佛一位武功高强的隐士,将毕生绝学传授给弟子,却忘了自己早已没了“行走江湖”的资本。

当中国车企凭借三菱的技术,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时,三菱自身却在新能源浪潮中,显得“力不从心”。

跌落神坛:质量隐患与战略失误的双重打击

“纸终究包不住火”。

三菱的质量问题,早已是其“挥之不去的阴影”。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的缺陷隐瞒,到2000年被曝光的88万辆车缺陷,再到2004年11年内26项缺陷、上百万辆车的召回,直至2016年篡改燃油数据事件,每一次的曝光,都如同一次“釜底抽薪”,让其在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度不断下降。

更致命的是,在国内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三菱却显得“慢半拍”。

当比亚迪在2008年就已布局DM混动技术,长城也早已发力自主发动机研发时,三菱却还在原地踏步。

这种与时代脱节的战略选择,无疑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12年,三菱终于与广汽集团、三菱商事合资成立了广汽三菱,看似是“浪子回头”,但为时已晚。

第三代欧蓝德的国产,曾一度让广汽三菱迎来高光时刻,2018年销量达到14.4万辆。

然而,从2013年到2021年,欧蓝德9年未进行大换代,面对竞争对手的快速迭代,这种“固步自封”的策略,无疑是“饮鸩止渴”。

曾是教父,三菱1元卖股黯然退场,输在哪一步?-有驾

当第四代欧蓝德在2022年11月才姗姗来迟,定价16.98万起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是“百花齐放”,比亚迪秦PLUS等车型以其高性价比和长续航,占据了市场主流。

三菱的燃油车,在这种环境下,竞争力可想而知。

而其在电动化领域的尝试,更是“惨不忍睹”。

2022年推出的阿图柯纯电SUV,定价19.98万元,但在续航、智能配置等方面,与同价位的比亚迪宋PLUS EV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2022年全年,阿图柯仅售出838辆,平均每月不到70辆。

“黯然退场”的背后:一个时代的警示

广汽三菱的经营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2023年上半年,总销量仅1.2万辆,4月份起更是产销归零。

工厂利用率不足10%,库存堆积如山。

2023年7月,公司裁员数百人,给出的N+2薪资加奖金,也难掩其“落寞的身影”。

财务报表更是触目惊心:2023年3月底,公司净资产已跌至负14.14亿元。

曾是教父,三菱1元卖股黯然退场,输在哪一步?-有驾

2023年10月24日,三菱汽车宣布退出中国整车生产。

以1元的价格,将50%的股份转让给广汽集团,这标志着三菱在中国市场的整车制造业务,画上了句号。

发动机业务,也未能幸免,从东安三菱到沈阳航天三菱,最终都走向了“独立”或“易主”。

三菱的谢幕,并非简单的“运气不佳”,而是战略选择上的“一步错,步步错”。

四十年来,它固守着技术输出的模式,不愿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

当它猛然醒悟时,市场早已“沧海桑田”,电动化浪潮汹涌而来,这家老牌劲旅,已然“力不从心”。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三菱的案例,为所有在中国市场奋战的合资品牌敲响了警钟。

市场瞬息万变,“时不我待”。

你不主动适应,市场就会逼你改变。

中国车企的崛起,技术的自主创新,新能源领域的领先,这一切都昭示着,外资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就必须“放下身段”,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

三菱的这段经历,无疑是一堂“价值连城”的课,可惜,它悟得太晚了。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菱,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留下深刻印记的品牌,它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它告诉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唯有拥抱变化,紧跟时代脉搏,才能不被淘汰。

否则,纵有再辉煌的过去,也难逃“黯然退场”的命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