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说要搞超跑了,对标法拉利SF90,据说最快明年就能掏出来。
讲真,每当我看到这种新闻,我的第一反应都不是激动,而是想关心一下魏建军老师的精神状态。我觉得他可能最近修仙小说看多了,或者是在哪个道观里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道,突然觉得人间不值得,必须得原地飞升,给自己也给长城点一盏长明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造超跑这件事,在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本身就是一件极端行为艺术。它跟卖车赚钱没关系,跟提升技术也没必然联系,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号的窜天猴,点燃了崩上天,让所有人都看见那炸开的一瞬间。至于上去之后是变成天上的星星还是地上的灰,那都是后话。
这就是典型的【犬儒主义上帝视角】看问题。所有车企,尤其是在这个掀桌子的时代,他们做的很多事情,你不能用商业逻辑去理解,你得用玄学,用宗教,用行为艺术的逻辑去解构。
长城为什么要造超跑?官方说法是“为国争光”。诶,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翻译过来就是,我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要搞个品牌图腾。哈弗H6卖得再好,那也是人民的五菱宏光Pro Max版,是柴米油盐。魏牌和坦克想往上冲,但上面有理想和BBA堵着门,那是人家的自留地。怎么办?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好的破局是直接把餐厅爆了,我自己开一个银河系漫游主题餐厅,入场券就是信仰。
这个超跑,就是那张入场券。它不是商品,是一个神龛。一个用来供奉的、告诉所有人“我不是只会玩儿土的,我也能整点阳春白雪”的移动神龛。
这套玩法,比亚迪仰望已经玩得炉火纯青了。U8能原地掉头能当船开,U9能原地起跳,这些功能有几个人会用?没人会用。但它重要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仰望这个牌子,直接被焊死在了“牛逼”这两个字上。以后比亚迪不管出什么车,你潜意识里都会觉得,哦,就是那个能造出原地蹦迪车的公司,技术肯定差不了。
你看,这就是品牌玄学。它不讲道理,讲的是心证。长城现在要做的,就是复刻这套“成仙”之路。而且必须用更极端的方式。仰望U9对标谁?没具体说。长城上来就喊“对标法拉利SF90”,就差把“干翻法拉利”写在PPT上了。这就是一种姿态,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看这事儿就觉得特别魔幻。我年轻的时候,自主品牌还在研究怎么把发动机盖的缝隙做匀称,现在他们动不动就要开始修仙渡劫了。这感觉就像你邻居老王,昨天还在跟你抱怨菜市场的白菜又涨了两毛钱,今天突然告诉你他已经练成了金钟罩铁布衫,准备去华山论剑。你除了666还能说什么?
然后我们再聊聊这个所谓的“对标”。对标法拉利SF90,意味着什么?V8插混,千匹马力,零百加速两秒俱乐部。长城之前确实捣鼓出来一个4.0T V8,说不定真能用上,再配上Hi4-T那套三体人看了都觉得复杂的混动系统,纸面参数上做到“遥遥领先”不是不可能。
但能过,就是能过。超跑这个东西,最不值钱的就是参数。它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味儿。是法拉利那个跃马标背后七十多年的赛道传奇、是兰博基尼那股子蛮牛的暴躁劲儿、是柯尼塞格那种北欧幽灵的神秘感。这玩意儿是时间、文化、还有无数有钱人的故事熬出来的一锅老汤,浓得化不开。
你一个新来的,上来就说我的汤比你的鲜,浓度比你高,料比你足。这事儿吧,就有点像一个天赋异禀的网文作者,上来就说要对标《红楼梦》。不是说你写得不好,而是你们压根不在一个叙事体系里。会买法拉利的人,他买的不是一台快车,他买的是一个进入顶级圈层的社交货币,是一个能让他孩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炫耀“我爸开法拉利”的资本。你开个长城超跑过去,就算你比SF90快零点一秒,你也只能收获一句,“叔叔你这车改得真帅”。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是一种信仰,维护信仰是第一需求。
所以长城超跑和仰望U9的竞争,压根就不是产品力的竞争,而是“谁更能整活儿”的竞争。谁的故事讲得更离谱,谁的牛皮吹得更响亮,谁的梗在互联网上传播得更广,谁就赢了。这不是赛道对决,这是舆论场上的闪电战。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造车比成打仗和修仙,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大家都在拼命给自己叠加各种匪夷所思的BUFF,试图在消费者心里开一个任意门,直接抵达“不明觉厉”的境界。
你看那个合影,几个大佬围着一台盖着黑布的车,姿势摆得跟要召唤什么上古神兽一样,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你说你期待不期待?你当然期待。你期待的不是那台车,你期待的是布掀开的那一刻,到底能整出个什么惊天动地的花活儿来。
讲真,这玩意儿要是真干出来了,还卖一百多万,那真就是疯了!彻彻底底的疯了!但在这个时代,只有疯子才能活下去,正常人都在内卷的苦海里挣扎。我最近在想,是不是人到中年都喜欢这种不切实际的浪漫,就像我双十一购物车里那堆没用的露营装备一样,买的就是一个可能性。这钱拿去把哈弗的车机搞利索点不好吗?可能好吧,但那样就成不了仙,只能当个凡人。
所以,长城超跑和仰望U9谁能赢?谁会站谁?
我的答案是,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勇敢地朝着一条荒诞的、不计成本的、表演性质极强的“成仙之路”迈出了第一步。他们赌的不是销量,赌的是一个“万一呢”,万一这事儿真成了,那整个品牌的估值模型都要重写。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别问谁能赢了。作为观众,我们只需要搬好小板凳,看他们怎么加大,加大,再加大,看最后谁先把谁给卷死,或者谁先把自己给玩死。这比看F1刺激多了。毕竟,在互联网的黑暗森林里,活下来靠的不是性能,是段子。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