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讲真,燃油轿车还真没想象中那么快退出江湖。朋友圈里买新能源的多,但传统燃油车那股稳稳的熟悉感,依然有不少人放不下。就拿我前几天和一个老同事聊天来说,他直接说:我开速腾十来年了,换电动车?不急,这车耐操!这话,挺扎心。
说到一汽大众最新的速腾L,别看它是传统燃油车,智能配置一点不逊色。车机用的是高通骁龙8155芯片,听我一个做车机研发的朋友说,这芯片在这个价位里,算是主流水平了(体感,样本少)。不光流畅,还支持CarPlay、CarLife和华为HiCar,有线无线都能用。智能辅助倒是亮点,IQ.Pilot 2.0增强驾驶辅助系统,能做到高速领航、变道和避让,这配置,不少新能源车都得望其项背。
有一次,我在4S店试坐,旁边有个销售笑着说:这套泊车辅助,很多新手买家就是冲着好停进去的。这话我有点嫌麻烦,但确实实用。毕竟手挡不熟练也能靠自动泊车安心入位。相比同价位里别克英朗,同样1.5T排量,速腾L的智能泊车和驾驶辅助明显更高级,英朗这块配置就显得平淡了不少。
外观方面,速腾L的进气格栅比老款小了点,少了运动气息多了份精致,个人觉得更适合都市白领。灯组用的是IQ.Light矩阵大灯,配备前大灯离回家功能,挺有范。虽然维修费用会贵点,但难怪看起来那么养眼。车身侧面电动隐藏门把手,这设计用在燃油车中也属少见,感觉有点骗年轻人的意味。尺寸上,长宽高4812/1813/1479毫米,轴距2731毫米,在A+级车里算宽敞。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市场上这级别的车,空间差异倒没那么大,舒适感更多靠悬架调校。
提到底盘,我蹲了点时间了解,前麦弗逊加后多连杆独悬,这结构算燃油车主流做法。德国底盘调教让车挺稳,过弯扎实,跟我以前开过的日产轩逸完全不一样——后者底盘软绵绵的,过坑洼像是踩在QQ糖上。速腾L调校就像给车穿了双够硬的跑鞋,有种脚感实在的感觉。动力上,1.5T Evo2发动机,最大功率118千瓦,峰值扭矩250牛米,在1500~5500转区间能持续爆发,高速超车有力。数据是官方,估算真实表现还得以后路测确认。
这发动机还用米勒循环技术,就像饭煲用上了精准控温,让燃油效率高了点;再加上VVT和电子水泵,官方宣称百公里油耗5.55升。给你算个临场小算术:假如7块,现在开这车平均百公里油费不到40元,跟电动车的充电费比起来……这差异得看个人驾驶惯和路线了。
变速箱上依旧是大众熟悉的7速双离合,优点是换挡快速灵敏,缺点可能会有顿挫感。但我亲测的几台车看来,这顿挫感其实没想象中大,有时候路况复杂反而反馈更直接。相比CVT变速器,双离合驾驶起来有种机械感,具体喜欢啥,得你自己听发动机咆哮时说。
说到研发和供应链,这代速腾L用了MQB平台。打个比方,MQB就像是乐高积木的基础板块,厂商能快速搭配不同模块解决方案。1.5T Evo2发动机和智能车机多半是供应链里相对成熟的积木件,用得多也省心。这降低了整车开发风险,提升了交付速度。
我得纠正下自己刚才那个感觉,说它智能辅助高级这话不能一概而论。IQ.Pilot更像是半自动辅助,遇到复杂城市路况还得司机盯着,偶尔也会有卡顿(这段先按下不表)。所以别指望开起来能自动跑得比你自己稳,这套系统更多是减轻部分负担。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这些燃油轿车要是智能辅助升级到能完全放松驾驶,法律和用户接受度会是多少?还是说,哪怕技术做好了,大家根本不愿放手,这就挺纠结。
我忍不住又蹦出个问题:换了电动车,有啥真的不像燃油车的体验?续航焦虑除外。速腾L上这套传统动力系统,声浪和反应是电动车永远模仿不了的吧?说不定某些用户就是图这个人味儿。
顺带一提,内饰配置挺均衡,10.25寸仪表配15寸中控屏,还有难得一见的实体按键。我对实体按键有点偏爱,手机操作太花里胡哨的我容易分心。不过微信语音告诉我,一些年轻用户是喜欢触摸无按键的高级感。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整体来看,这代速腾L明显出招比以往多了。既保留燃油车的机械韧劲,又向智能化靠拢。今早我和维修师傅闲聊,他说:大众这套1.5T发动机的耐用性过去十年验证过了,基本问题不多。这话给了我不少安全感。
但问题来了,面对新能源大军,你会选它吗?或者说,也许你更看重什么?动力、智能还是品牌?我自己倒是挺想拿它和丰田卡罗拉比比,谁更能讨中国家用市场的欢心。
说到这里,我瞟了下窗外,街角停着的速腾新款尾灯还亮着流水转向灯,柔和的光晕配上夜色,倒是有种说不出的安心感。你觉得,真正令一个车主留恋一辆燃油车的,究竟是技术还是这份熟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