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偌大的展厅里只有灯光孤独地打在两辆汽车的引擎盖上。一台MG4,橙色涂装像某种老练猎手在夜色里静待猎物;一台智己LS6,白色车身反射着层层线条,像是刚从风洞里狂飙出来。空气里有点科技公司常见的那种疲惫——技术员们敲着键盘,市场部的小伙子正顺着玻璃墙看着路灯,偶尔传来有人讨论明天要不要降价。
如果我是他们,不禁要问:爆款的真面目是什么?6.58万的MG4和不到20万的智己LS6火了,真的就说明上汽“熬出头”了吗?或者,这只是某种短暂的幻觉?
说到底,证据本身不会说谎。 所以,先回到案情本身——上汽近两年在新能源这场大戏里的动作,和这两款网红车的横空出世,有些东西值得仔细扒拉。
MG4和智己LS6的成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神话。事实上,MG4的价格刀法极狠,直接把400公里续航的纯电A轿车干到7万以内——市面上同级别还能活下来的产品,不多了。稍微懂点行情的,看到530公里长续航还能压到9万多,搭载半固态电池甚至摸到10万内,这价格里早没多少泡沫和玄虚空间,全是技术和规模化的血汗。
但价格不是全部。更关键的是,它把“半固态电池”这种高门槛玩意儿压进了量产,还过了那种变态的穿刺测试——真正的用户不太关心电解液比例什么的,但他们会在意:撞上大树后,车会不会变成烟花。电池技术的普及,对竞品们来说,多少有点“专业选手下场踢野球”的意思,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全系标配高通8155、OPPO智行系统,CTB一体化车身,空间、安全、智能全方位补齐。三年十三款新车的规划,一口气把消息打出去,市场立马有了想象空间。一句话形容就是:不是性价比今天突然诞生,是技术平权长期蓄势。
智己LS6的打法,套路类似——只是目标更豪横。它拿19.79万的售价去怼同级SUV,还配个800V快充平台,“恒星超级增程”直接打出毫无疑问的数据——纯电续航450公里,综合续航1500公里,高速十五分钟补310公里,跟手机充电一样,随时回血。智能驾驶系统也不请外行来凑数,城市领航、自动泊车,全都堆上。大尺寸SUV过去空有“体面”,在多传感器数字底盘后,操控灵活性也不是扯淡。
所以,这两个爆款的底层逻辑其实很简单:用足够激进的技术+价格策略,直接消解用户所有“纠结”。没什么玄学,大部分新车靠的是“越级配置”,剩下的就是供应链规模与成本管控的极限拉扯。
不过,证据链里还有另一个关键变量:集团本体的“高增长”,到底能不能抵消之前那几年跌跌撞撞带来的伤?
上汽这几年新能源的路,说容易其实也容易——只要你有钱砸,供应链够强,产品线铺得广,总会抓住一两把好牌。但说难,那是真难。早年与阿里搞荣威RX5互联网车,引得业内好奇,但后来多品牌并行,飞凡和智己都想搞高端,资源劈开了两半,互相消耗,飞凡最后打道回府并入荣威,花出去的真金白银和宝贵窗口期,一去不复返。内部竞争比外部更有杀伤力——没有伤口,但会渐渐失血。
智己的情况略显尴尬。品牌形象高端,技术确实坚挺,但销量老是不上不下。你要说2022年卖5000辆,2023年长到3.8万,今年到目前冲到6.6万,数字是涨了,但和那些“新势力”比起来——蔚来、小鹏、理想等,从增长曲线到用户社区活跃度,基本都把智己压了一头。
合资那边就更焦虑了。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在油车时代是现金奶牛,电气化转型出手慢半拍,ID.系列也没有爆点,别克的新电动产品更像是温和试水,销量和利润齐缩水。依赖症发作时连呼吸都觉得困难,这不是高管的PPT能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些困境,去年起上汽痛下决心,管理层换血、组织大调整,“大乘用车板块”上线,资源不再零散,布局固态电池,各种和华为、OPPO的合作,一副“要不干,要么死”的姿态。什么“灵魂论”也让步,转身就跟华为联手搞“尚界”,新车尚界H5定价直接盯准爆款区间,几乎是对过去路线的彻底复盘。
眼下,数据上的变化是有的。整车销量涨了12%,新能源销量涨了40%,营收回暖。而且海外市场的MG品牌风生水起,海外基地建到泰国、伦敦、硅谷,看起来“国际化”理想已经不是嚷嚷。可是净利润却没跟上节奏,同比跌了9%,单车均价从15万降到14万,“以价换量”成了没办法的办法。智己汽车还是亏大头,上半年亏了18亿元,集团账面也慢慢憔悴。有些时候,高增长和高盈利是两条互不干扰的线——现实之下,价格战再激烈,也真的没法让股东一夜暴富。
技术这块,上汽依旧在死磕。接近六成研发经费压在新能源,七大技术底座一项项上线,固态电池、800V快充、准900V电驱,都是能拿出去给同行添堵的真本事。三年行动指挥部,军令状、种子基金、项目增激励,都能看出高层不怕冒险,只怕病死在拖延症里。供应链“产销运”一体化,产品开发周期明显缩后的背后,是每位工程师掉的头发与加班的外卖费。
全球化逻辑也在兑现——MG卖到欧洲、泰国基地量产电池,伦敦、硅谷、特拉维夫各自搞研发,只是海内外“联动”能维持多久,还得看地缘政治和当地人的脾气。与华为、Momenta、大疆、地平线等多方智能驾驶公司合作,一提起来很气派,但也像在相亲市场上广撒网——挂名是“保战略灵活性”,但新车上市时谁家算法靠谱,最后总归还要用销量说话。
营销和用户运营怎么变?直播电商、社交破圈,年轻管理者一批一批上来,技术专家下沉到前线,想跟用户“一对一”聊产品,有点像法医给每个家属解释尸检过程,既专业又有点无奈——你能告诉他们尸体为什么会这样,但不能安慰他们日子会变好。
上汽当前的出路,是靠体系转型和市场反馈双向奔赴。但价格战还在升级,行业洗牌不会等你喘气,合资业务旧世界崩塌时,品牌高端到底能不能搞起来,谁也不敢打包票。甚至有种循环论调:每一次新技术突破,都像给公司打了一针强心剂,但副作用是利润和成本的暗流涌动。三年磨一剑,也可能是三年被反复磨平。
回到现场灯下,那两辆车依然沉默不语。MG4和智己LS6的热销,是上汽这场转型剧的表象也是激励。但在爆款之外,还有更多无声证据——价格与利润的缠斗,品牌与技术的竞跑,内部资源分配的角力,全球化的暗礁。
上汽到底尝到了转型的“甜头”吗?或者,这些甜味只是糖衣炮弹,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你觉得七万买来的技术颠覆,和二十万致敬的高端智能,到底是偶然,还是行业拐点的必然?
如果是你,会怎么读懂这张复杂的成绩单?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