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驰的SUV家族中,GLB算得上是走量的产品了。这玩意儿价格倒不算高,优惠力度还挺大,尤其是‘25款刚上市,终端优惠能压到30万元以内,预算不算太宽裕的家庭还真能碰得到。说起它,我就想起那天帮老同事看车,问我:这车三个月后的折旧还能剩多少?值不值得入手。我当然不能给他个绝对答案,但心里补充一句:其实折旧也挺看市场情绪,跟你买的时点、区域有关。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车上无线充电的尺寸大概估算只有手机是刚刚好,放个大点的可能不顺手(这段先按下不表)。实际体验中,那个多屏拼接像是个大安卓平板,后视镜内显示信息,挺方便,但大多时候用久了,容易觉得有点画蛇添足——科技感勉强堆砌的感觉。用车五六年后,电子系统的耐用性,真是个麻烦事。
说到配置,得拿同级别车型比比。比如别的同价SUV,比如CR-V或者RAV4,他们的配置单看着更实在:多带个8速变速箱,底盘调校也更偏向舒适。GLB呢,标配7速湿式双离合,平时脚下踩起来自然顺畅,但这双离合幽灵似的顿挫,也常被吐槽。它不像大众那种平滴平顺,变速箱的调校显得偏运动感强一点。估算的话,不出意外,日常城市百公里油耗得在9升附近(体感/样本少),这还是在纯汽油版的前提下。
我这里还想问句:难道在这个价位,真就不可能兼得宽敞+操控吗?买家在意的到底是啥?我自己觉得,GLB最大的卖点是它的层高。有点像迷你版的GLS,硬朗的外观和方正的车体赋予了它一种家用SUV的有料。但实操上,你会发现空间其实不算特别宽敞。第三排那块,成人坐长途,基本算快出戏了。
我曾经跟一个销售聊过,他说:这个车空间好,操作也顺,就是价格偏高,有时候跟客户讲的都觉得唬人。他还问我:你觉得这个车值不值这个价?这问题我怎么回答?我觉得,GLB的定价偏高不是没理由。研发成本、进口关税、品牌溢价——都得折算到车价上。比起国产小车,它其实享受了品牌溢价的红利。
你会不会想:跑长途的话,2.0T动力是不是更靠谱?实际体验告诉我,2.0T的确平顺不少,扭矩也多,起步反应快——就像早晨起身穿运动鞋比拖鞋轻快。1.3T虽然省油(估算百公里消耗在7.5升以内,样本有限),但动力响应就差那么点意思。而且,除了某些大排量车型,跨级别对比的时候,2.0T比1.3T确实更心里有底。这也是我刚才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未来拿出更细腻的调校,1.3T的体验也能提升。
买车,除了配置,我更关心日常用车的趣味性。朋友说:开GLB,有时候感觉像开大块头,转弯都得多费点心。的确,高重心带来的那点漂移感其实挺有趣,跟它方正的外观形成一种反差,也算个小趣味。但麻烦在于,底盘偏硬,过个减速带,能感觉到那簸簸,没觉得崩得狠,但也没觉得平顺。
让我注意到的是,内饰真是奔驰味。那块大屏幕、软包的中控,手感还可以,但用料不算特别奢华。似乎跟它的售价差距,还是有点小家子气。配置那些,各家都在堆挂载,但大部分消费者,也不太会用到90%的功能——比如远程启动和感应后备厢,买车时只要一两样感觉特别实用就够了。你说,未来越繁琐的配置,对普通家庭来说,是否反而成了负担?
我在想,像我自己买车,如果预算是30万以内(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会考虑哪些?一方面,买配置多点的,能多用几年,另一方面,又不能太折腾生活中那些隐藏成本。比如维修,奔驰的配件价格不低,除非丰田合作:比如说,个别传感器坏了,开个店,换个价就得翻一番。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你会不会觉得买 SUV,就意味着要面对维护这件事?毕竟,买车不只是看样子和配置,还得考虑日常折旧、维修成本、使用维护的便利性。也就是说,买车总不能一味追求豪华,还得想平衡。
我记得有一次跟同行聊,他说:家庭用车,最怕的还是那点油费和维修,别的都还好。的确,开惯了城市小车,再突然换到SUV,觉得油耗高点,起起伏伏,心里就不太踏实。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假设未来电动车普及,GLB这种油车的肉身成本会不会渐渐变得没那么重要?电动车的维护也没那么复杂——不用油滤,电池寿命倒成焦点。短期内,纯燃油车还是个常青树。在那里,我还想问:你觉得,未来买车这个行为会不会变得更科技一些?还是会保持面对面的实在感?
反正,今天聊了这么多,最后也得留个小问号:在这个逐渐线上线下融合的时代,买车的触感还会重要吗?或者说,那个能触摸到的小细节——比如你手里握到的方向盘、闻到车内的味道——,还能不能唤醒你内心的真实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