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

最近关注汽车新闻时,经常看到欧洲电动车市场的烦心事,瑞典的电池大厂Northvolt,前段时间融资了上百亿欧元,搞得挺轰轰烈烈,结果到头来竟然连合格的电池都生产不出来,直接宣布破产啦。

平时我们逛车展的时候也能发现, 比亚迪、蔚来的电动车习以为常,甚至连BBA的电车都得悄悄挪到一边去。

就在这个时候,欧洲突然想出了个点子,让中国车企去他们国家建厂,还得把技术全部交出来。

这招儿到底能不能帮他们实现“电车产业梦”啊?要理清这事儿,咱们得先回头看看中国汽车圈都踩过的坑,再好好琢磨琢磨欧洲目前到底卡在哪儿了。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欧洲的“急病乱投医”

其实,欧洲对中国电车的担心,早就藏在那两条规则里头,但细细一想,发现这两招其实都走歪了。

咱先聊聊那个“限价令”,这政策看着挺严,意图是控制价格上涨,防止市场乱象,但搞得真是有点“夹着尾巴跑”的感觉,似乎没把问题从根源解决掉。

欧洲给中国电池设了个最低售价标准,意思就是说不管你的成本再低,也不能低于这个价格,主要是为了防止中国电池以低价竞争,把像Northvolt这类本土企业搞到走投无路。

其实欧洲估计错了,关于中国电池的优势,不是在于“偷工减料压成本”,而是在于整个产业链像一股绳一样紧紧地拧在一起。

从江西宜春的锂矿开采到宁德时代的电池封装,咱们国内的供应链,从原料到成品的反应速度,比欧洲那边快了整整40天。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即使按照欧洲的价格上限销售,中国厂商依旧能赚得一笔,利润空间依然存在。

据统计,欧洲本土生产电池的成本大概比中国厂商高出三十二个百分点左右。

就像你在卖奶茶一样,别人原料、制作、配送这每个环节都比你更省钱,你光靠“不让别人降价”根本拽不住客人。

再看那些更受关注的“技术转让”要求,中国的汽车企业要想打入欧洲市场,就得在当地设合资厂,还得把电动车技术传给欧洲公司。

欧洲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办法,实际上是在模仿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时的“合资模式”,可他们只学了表面,没有看到当年中国的那些教训。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就像Northvolt一样,早就从中国二线电池厂商那边买过技术,结果怎么样?工人连最基本的电池注液环节都搞不定,经常漏液。到2023年宣布破产时,他们的年产能才刚刚完成了15%。

欧洲觉得只要得到了技术图纸就算成功了,可他们忘了,这技术得有人会操作才行。这就像你买了个顶级厨师的菜谱,却连菜刀都不会用,最后还是做不出啥好菜,搞到头来也是白搭。

更让人觉得尴尬的是,欧洲的汽车厂家其实还得依赖中国市场。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大众、宝马这些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每年的销量占比都超过了四成,要是敢真打算禁掉中国的电动车,估计自己钱包先得受损。

之前有媒体估算过,要是大众失去了中国市场,每年的收入就会减少大约120亿欧元,相当于少卖出30万辆车。

目前,欧洲一方面想控制中国电动车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被卡住,左右为难的心态让“技术转移”变成了个大喊大喊的空话,根本难以落到实处。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中国的“老教训”

欧洲现在所犯的错误,咱们中国汽车行业几十年前早就碰过了,而且学到的教训特别深啊。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就开始做燃油车合资了,比如一汽大众、上海通用,那时候的规矩跟现在欧洲想的也挺像,外资车企进来得在国内建厂,零部件的本土化比例还得达到标准。

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这样一来,能搞到外资的那些核心技术,结果到头来才发现,外资只提供了生产设备,根本没把“钥匙”交出来。最宝贵的那些专利,比如发动机的燃烧技术或者变速箱的齿轮设计,都被外资牢牢掌控着。

就像你租了个店铺,别人只教你怎么开门做生意,可货源的去处、怎么赚大钱的秘诀都没告诉你,结果还得看人家脸色,靠别人看着办。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比亚迪在早期搞燃油车的时候,就曾经因专利问题吃过不少苦头。

2005年推出的比亚迪F3,搭载的是三菱的4G18发动机,这技术当时可算是老旧货了。百公里油耗比同价位的大众捷达高出了1.2升,提速也慢了大概1.5秒。

那会儿,大家都觉得比亚迪就是低端车,实际上不是比亚迪造不出厉害的发动机,而是被外资的专利挡住了路,要么拿不到授权,要么只能用别人淘汰的技术。

当年,吉利试图自主开发变速箱,花了三年时间搞设计,结果发现核心齿轮的结构早就被外国企业申请了专利,没办法,只能放弃,转身去采购别人的变速箱。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这些事实际上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建厂+本土生产”不过是表面功夫,真正决定话语权的是那些核心的专利技术。

当年中国没拿到燃油车的专利,所以只能在中低端市场徘徊,现在欧洲也试图用同样的办法去抢中国电动车的技术,这根本行不通了。中国车企早就把那些专利技术紧紧掌握在手里,可不会像过去外资那样“只提供生产线,不交核心技术”。

欧洲人只看到中国合资模式的“表面”,没有看到背后的“精髓”,一开始就走偏了路线。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中国电车的“翻身仗”

欧洲人没想到的是,中国车企早就靠“电气化”走在了前头,轻松实现了弯道超车,现在手里的专利和产业链,变成了别人抢不来的绝佳优势。

在燃油车时代,欧美车企几乎把所有核心专利都掌控得死死的,变速箱、发动机、底盘的技术,几乎全都被他们申请了个遍。车企之间还能靠专利进行交换共享技术,真是把整套技术体系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当中国自主品牌逐渐崛起时,燃油车的核心专利早就被各路大佬瓜分光了,就像一帮人在抢蛋糕,等到中国车企后来赶到,蛋糕早就被分得干干净净,连点残渣都没有留下。

那会儿中国车企想和欧美品牌谈专利互换,根本没雕刻资格,手里拿的那些技术别人都不感兴趣,人家凭啥把核心技术交给你呢?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不过一智能电车一问世,局势就完全翻转了。

目前,智能汽车的车载系统专利中,国内厂商占了差不多60%。华为的智能座舱可以用语音操控车窗、座椅、空调,而且反应速度比欧洲那些车企的系统快了0.3秒。比亚迪的DiLink系统还能连接手机和智能家居设备,这些功能背后都靠自主研发的专利撑着。

在电动车这个圈子里,中国跟特斯拉各自握有大约45%的专利。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特别厉害,碰撞时不会冒烟也不着火,这项专利连特斯拉都表达了合作的意向。

拥有了专利,咱们中国车企才能算是真正拿到了“话语权”。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之前咱们中国的技术,欧洲车企根本不屑一顾,可为了打入中国市场,现在它们不得不用燃油车的专利来来换取进入的资格。

像长安的蓝鲸发动机,就是通过跟外资换专利,获得了关键的燃烧控制技术,动力比大众的EA211发动机强了10%,油耗还少了8%。长城的9AT变速箱,也是靠专利交换解决了换挡顿挫的问题,性能一点不输给宝马的8AT变速箱。

更主要的是,我国还拥有全套的电动车产业链条。

从锂矿的开采到电池的生产制作,再到电机的研发以及车载系统的开发,国内每个环节都已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基本不用靠进口来补充。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比亚迪在青海拥有自己的锂矿,深圳则有自己的电池厂,电机和电控系统也都是自主研发的,整个产业链都能自己掌控。

欧洲方面,Northvolt用的正极材料还得从中国进口,特斯拉在德国工厂的电机零件也得从上海运过去,光是物流时间就比中国多出20天左右。

产业链上的这个差别,并不是只靠“要技术”就能填补的,即便欧洲拿到了技术图纸,没有完善的配套供应链,还是照样无法生产出合格的电车。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欧洲的“死穴”

就算欧洲从中国得到了技术,最头疼的事还在后头,没有人能掌握这些技术,也没有实力把技术转化成真正的商品。

一开始是资金的问题,当年中国搞高铁,靠集中所有资源,有头有尾地干了五年,就把技术搞定了,还造出了复兴号。

欧洲嘛,是个比较松散的联盟,德国打算把重心放在电池产业上发展,可法国却担心本土的汽车制造业会受到冲击,他们坚持要优先保护传统车企,结果两个“电车产业基金”都协商不拢,谈不上成。

2024年欧盟准备推出的电车基金,最终因为德法之间的矛盾,资金到位的比例仅仅到了50%,比起Northvolt当年的融资额,还差了一截。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就像一帮人在凑钱创业,有人打算搞餐饮,有人想搞服装,结果钱凑不够,项目也不了了之。

接下来得提到人的事,欧洲这块地方缺乏能掌握消化技术的工人和工程师。

德国汽车工人根本不愿意加班,工作时间也挺短,效率自然不高。而中国电池厂的工人在工时和技术水平上都比德国工人强不少,工作效率差距也挺明显。

当年,Northvolt招了不少员工,可很多人连电池注液的精准掌握都学不会,注液多了会滴漏,少了又影响续航,操作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欧洲那边的工人没耐心去钻研,练了几个月还是达不到标准。

反过来看中国这边,宁德时代的工人在上岗之前得接受三个月的实操培训,连握注液枪的力度都规定得明明白白,达到那种娴熟程度,欧洲工人现在还远远比不上。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还有就是建厂这事儿挺麻烦,欧洲那边的环保组织和工会力量特别硬,想搞个电车工厂得跑十几次审批流程。

特斯拉德国工厂单单环评审批就耗了18个月,比上海工厂多出了12个月。工会还要求工厂不得裁员,结果导致自动化生产线无法全速运转。上海工厂一条生产线只用5个工人,而在德国,由于工会要求,不得不安排12个工人,产能就自然上不去了。

现在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基本都避开德国、法国,偏向匈牙利、西班牙这些地方。这不是因为那里成本低,而是审批流程快,工会的阻力也比较小。

就算如此,蔚来在匈牙利的电池工厂,还是比原定计划迟了半年的时间才开始投产。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这些事儿凑在一块,简直就像把欧洲的电车产业绑上了绳索,一边拿着技术图纸,却没钱;有了钱,却缺少熟练的工人;有了工人,又迟迟无法建起工厂。

最终就只能像Northvolt一样,技术买了一堆,结果搞不出真正能卖的东西,最后只能宣告破产收场。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咱得防着国内“内鬼”帮倒忙

之前想靠“建厂得靠技术”这招高不成,欧洲人倒是没放弃,反倒开始琢磨别的办法。

最近盯着欧洲汽车厂商的动态,感觉有点怪怪的,一边依靠中国市场挣大钱,像大众、宝马在中国的合资工厂每年售出的车差不多占了总销量的四成以上。

一方面盯着中国电动车的专利,眼巴巴的想,从前让中国车企去欧洲建厂交技术没成,现在倒是想换个办法了。得提醒自己一句,别让国内的“内鬼”帮他们方便了方便。

这事可不是无的放矢,之前行业里就传出个消息,有些欧洲车企暗地里在和国内的电动车零部件供应商接触,表面上说是要买配件,实际上还在打听“技术参数”和“专利细节”这一块儿。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更搞笑的是,去年有个给比亚迪供电池材料的小工厂,为了争欧洲的订单,居然偷偷把电池正极材料的配比信息泄露给了欧洲那边的电池企业。

虽说最终没搞出什么大麻烦,但这事儿还是敲了个警钟儿,真有人会为了眼前的点小利益,把咱们辛辛苦苦积攒的专利宝库往外拿。

要说中国的电动车能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靠的就是那些手里的硬核专利。尤其是智能车机系统,专利占比快60%,电动车的核心技术专利,和特斯拉各自占着大概45%;这些都是比亚迪、华为这些公司投入上百亿、花了十几年时间才研发出来的成果。

欧洲欲借中国获利!逼迫转让电动车技术,须警惕国内潜藏“内鬼”-有驾

欧洲在电动车专利方面追不上,想着走点“捷径”嘛,要是国内有人帮忙把专利转出去,咱们的优势不就白白失掉啦?

最得提防的还是这种“里应外合”的情况,欧洲车企开出高价诱惑,要是国内一些小企业或者技术人员经不住利益的引诱,稀里糊涂就把核心技术给泄露了。

咱们普通人可能掌控不了企业的内部事儿,但起码得知道,这些专利不仅仅是企业的宝贝儿,更是咱们中国电动车能卖得火、不被别人卡脖子的底气,不能让“内鬼”跑了把这个给毁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