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有人讨论怎么治晕车,我都觉得特别魔幻。
这事儿的本质,就跟讨论怎么让三体人理解“爱”一样,属于玄学范畴,但大家非要用科学的瓶子去装。
最近手机厂商们又开始“不务正业”,搞出了什么“防晕车模式”,号称能在屏幕上放出几个小泡泡,跟着车一起晃,然后你就不晕了。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这帮产品经理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
这是什么操作?这是赛博放血疗法,是电子烧香拜佛,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你晕车,到底是因为啥?
教科书会告诉你,是你耳朵深处的那个前庭系统,和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没对上。
这套说辞,太优雅,太高级,不够接地气。
我给你翻译一下。
你的大脑,就是个倒霉的中间商,被你眼睛和你耳朵深处的那个内置陀螺仪来回拉扯。陀螺仪是个老实人,车一动,它就立刻给大脑打报告:“老板老板,我们正在以80码的速度往前窜,偶尔还带漂移!”。而你的眼睛呢,是个摸鱼的员工,它就盯着手机屏幕那一方小天地,然后给大脑写邮件:“报告老板,一切静好,岁月安稳,今天的KPI又是摸鱼。”
老板(你的大脑)一看,两份报告完全对不上,一个说公司快上市了,一个说公司快倒闭了。
这还得了?老板当场心态就爆了,CPU直接干烧,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头晕、恶心、想把早上吃的煎饼果子还给这个世界。
这就是一场你身体内部的“办公室政治”,一场大型、荒诞且充满“表演性”的行为艺术。
那为什么开车的人自己不晕?
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因为司机是那个正在掀桌子的人。
他是这场混乱的主导者,是那个唯一的上帝视角。他知道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转弯,什么时候一个急刹让后排的兄弟体验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眼睛、身体、和他那颗躁动的心,跟车的运动是完全同步的。他不是在坐车,他是在“修仙”,人车合一了属于是。
而你,一个乘客,只是他渡劫时被甩来甩去的无辜群众。你还想不晕?凭什么?
所以你看,所有车企都在吹自己的底盘多稳,悬挂多高级,什么魔毯什么空气悬挂,整一堆花里胡哨的名词。但讲真,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坐过无数车,从五菱宏光到后座能翘二郎腿的GL8,我得出一个暴论:对于真正的晕车体质来说,所有车都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让你“体面地晕过去”还是“狼狈地吐出来”。
奔驰最值钱的是它的品牌,但它的后排有时候也能晃到你怀疑人生。这玩意儿真的很玄学。
我突然想起我大学时为了省钱坐绿皮火车,那味道,那晃动,别说看手机了,你看窗外飞过的电线杆子都能给你看出3D眩晕效果来。
现在回到手机那个“防晕车模式”。
它试图用几个跳动的动画小球,来骗你的眼睛,让它以为自己也在跟着动。
这个功能,讲真,有点开天眼的意思。它等于是在摸鱼员工的电脑上装了个监控,强制让他看到公司的惊涛骇浪。
这思路很清奇,属于“只要我骗得够快,大脑的CPU就烧不起来”。
但你指望这两个小球球拯救你于水火,那还是想多了。这玩意儿更像一种心灵安慰剂,对于轻度晕车患者,约等于念了六字真言,心里踏实了。但对于我这种重度患者,这几个小球的晃动,只会让我觉得我的手机也喝高了,想跟着我一起吐。
这根本就不是科学,这是诅咒!
写到这,我感觉我把晕车这事儿说得太玄乎了,好像不是生理问题,而是个修仙渡劫失败的后遗症。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治晕车的关键,也不在这些手机厂商。
你看看那些所谓的防晕车指南,写得都跟废话一样。
“避免过饱或空腹”,意思是让你不多不少,刚刚好能吐出来。
“选择前排或靠窗”,这还用你说?我但凡有的选,我恨不得直接坐引擎盖上。
“保持车内空气流通”,翻译一下就是,方便你把头伸出去吐。
“提前服用晕车药”,这是唯一的物理外挂,但代价是上车就昏迷,下车还迷糊,跟被雷电法王杨永信电疗了一个小时一样。
所以,你看,说了半天,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完美的。
所有的技术,所有的建议,在人类这个不讲道理的BUG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
汽车厂商吹了半天智能座舱,结果一个晕车就让你所有屏幕都白给。手机厂商搞了半天用户体验,结果几个小球球被吐槽是“典中典”的没用。
大家都不装了,摊牌了。
所以,治晕车的终极答案是什么?
是别坐别人的车。
自己买一辆,当司机。
你看看,所有问题的尽头,不都指向消费主义吗?不愧是你,资本主义。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