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门把手,大家有多在意?很多人可能只会觉得门把手不就是个开门的,把门打开就完了呗,还能有多大讲究?可你别说,真有。尤其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卷天卷地的今天,原本最不起眼的一个零部件,竟然能闹出命,还能整出百十来件投诉,连各国监管层都坐不住。
这事最近又因为特斯拉设计老大Franz宣布要重新设计自家车门把手,一时间可算让不少人都来了兴趣。特斯拉门把手这个梗,大家多少也都有点印象——从最早的隐藏式门把手,科技感颜值没得说,开出去拉风,空气动力也好,但用起来是真就那么不得劲吗?
特斯拉隐藏式门把手被喷,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了。为什么呢?看起来高级,其实用起来挺别扭。平时用还好,真出点啥事,比方哪里短路了,电没了,车要起火,这门把手一下变成了高级“堵门砖”。你别说外人救你,自己想出来都难。说白了,大部分人根本没机会也没资格练习这种高难度操作,大部分车一辈子都不会遇到事故,但一旦碰上,事情可不是小事。
彭博社的调查就很扎心。统计里有些噩梦般的案例,几分钟以前还是网友热议的未来出行神器,几分钟后却能活活被困车内。里面还有孩子在车里等大人救,最后大人进来都救不出来。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都收了上百起投诉,毛病说啥的都有,总结下来不外乎就是“门打不开”。Model Y受影响最大。光是“打不开”,还不是“没法打开”,这两者差距可大了。打不开,要是真遇到危险,就成了大问题。这可不是你在淘宝上等的闪送迟了一小时,这是要命的事啊。
这几年,特斯拉和安全监管部门打交道没少打。可有意思的是,过去的安全碰撞测试都特别注重‘撞不撞烂’,生存率咋样,压根没考虑‘撞完以后,人怎么出来’。咱就想,这是不是一种漏洞?假如现在的汽车,啥安全气囊、碰撞溃缩区做的天衣无缝,你人点儿背,撞完没事,但出不去了,车失火,空气流通不了,这时候安全分还有啥用?只能说,之前大家都没遇到过这种难题,或者说没想到这种常规考核会有缺口。
所以这次Franz说,要把门的电子和手动机制“三合一”,设计成一个可供紧急情况下快速按下的按钮,确实是个不小的表态。为啥要改?这门把手都出问题好几年了,怎么现在才动手?原因其实很现实——全球监管变得更趋严格。中国关于隐形门把手的禁令正在酝酿,欧洲有Euroncap要求电力中断时能手动强开。谁都不傻,2018年开始的投诉早就有了,只是当时那点安全漏洞在监管面前“不是大事”,现在形势松不得。市场一变,规则一改,想挣全世界的钱就得先把标准做到全世界通用。特斯拉再大,架不住你中国不卖、日本不批、欧洲封锁,分分钟就凉了。
再说回门把手的本质思路。其实你想啊,很多新技术刚出来都显得特别“贵气”,大家看不犯愁。隐藏式门把手帅是帅,但再牛的脑袋也憋不出来俩逻辑:一,门把手本身是机械的,越简单越可靠;二,紧急跑路时候,最怕操作繁琐。咱试想下,大火来临或者没电,全车一片漆黑,你得又按又滑还要配合触屏,谁能斗得过本能的慌乱?有时候‘科技感’和‘实用性’真不是一回事。科技站在美学面前容易变成花架子,但站在命面前,谁都得乖乖敲回炉重造。
特斯拉为什么能在风口浪尖上‘顾左右而言他’这么久?很简单,资本和品牌光环太重,用户只要觉得这事不轮到自己,哪怕明知道有风险,也愿意为“先进设计”买单,你敢在朋友圈说特斯拉门把手不行,立马有人跳出来怼你‘你又没有特斯拉,你不懂’。可这一次被监管拍桌子了,Franz也只能表态要好好搞搞。
所以,门把手就成了汽车工业“创新与安全”的交汇点——这个行业里,改革是快的,监管是慢的,消费者想的更简单:好看好用安全。你要是哪个点掉队,天平就歪了。正在改的门把手其实起着划时代的作用。它告诉大家,电动车是未来,但安全永远不能忘,不能为了一点空气动力学的小进步,拿人的命去赌。
那再往细里想,为啥特斯拉要选择“一个按钮”呢?其实风格理得通,人还真没出几项花里胡哨的新东西,只是借鉴了机械门把手的可靠加上电子锁的便利。按一个就管事——那在慌乱时刻,指哪打哪,对绝大多数人最友好。现在别说老人孩子,就现在开惯燃油车、燃油车都上岁数的老司机,碰上电子门把手都得嘬牙花子,还哪来的时间找说明书?你再看特斯拉之前的吐槽,有多少车主是用了两三年才知道——原来没电能手动拉开。
中国市场那么关键,一旦出台强制规定,这事基本板上钉钉。特斯拉再晚一步,不光是销量掉,连品牌信任都可能塌方。欧洲其实也和中国意思差不多,要求事故后必须能快速逃生。这种情势下,特斯拉的改款肯定跑不掉,而且一做还得快、做得好。
现在回头再看“科技与安全”这两根线,各家说法越来越一致。一样的车,每年都说自己迈向“智能化新时代”,可真要看“用户体验”,那就别光看导航和自适应巡航,还得看关键时刻能不能保住命。做不出来,那再漂亮、再贵的车,都是废铁。
门把手这点破事,能被全世界放大,其实是“细节决定成败”的最好写照。人人都说特斯拉牛,马斯克能吹上一天,但你看最细的小零件翻车,也能吞掉品牌全部红利。用户可能因一条视频、一个极端新闻惊魂未定,要是厂家不能未雨绸缪,等踩在别人尸体上被监管从背后推着走,再怎么补救都慢了。
再看监管角度,打从心里来说也不容易。今天要是中国、欧洲都抬杠子,只要你特斯拉敢卖不合规产品,直接吃闭门羹。最经典的互联网段子就是,法条永远落后于科技,车辆安全标准更新慢半拍,事故案例已然发生一箩筐。每次改进都踩着悲剧的影子一步一印,这才叫安全的进步。
门把手这种东西,看似不值一提,实际上却是整个汽车工业变迁的缩影。表面上是谁做的漂亮,谁卖的更贵,背地里却是每一处看不见的“逃生通道”在替厂商守住最关键的信任线。以为自己离门把手锁死很远?别信。你有100%把握在事故里头不慌不乱、一次操作到位?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的。
这事特斯拉要能整明白了,也算给行业来了个带头作用。你看看,连最顶级的科技先行者都认了老实实用的机械方案,那些还盲目追风说我要极致无门把手、零缝隙造型、全感应开门的品牌,多少得想想清楚。大灾大难前,所谓的智能化都是花瓶;真要用命去试,能用的门把手才最性感。
回头看看用户,买车其实不光拼动力、不光拼参数,更得看售后和安全事故响应。特斯拉现在这一波门把手改造,要真是为用户靠谱考虑,能落地、能普及,或许未来买车问安全性时,厂商不会再理直气壮推技术骗局,监管机构也能给用户托底,消费者自己也能多一份底气,“要钱更要命”的讨论才不会总在事后才痛哭流涕。
最后想说,未来谁还会把门把手当成“无关痛痒”,不出大事都没人想得起来的小玩意儿?只要有这样一起起被困事故敲醒行业警钟,标准和底线才会越来越高。别等到哪天新闻推送里弹出老熟人的案例,才想起来大喊一句“哎呀当初怎么没改”。科技创新再怎么快,人命关天的细节,给谁都不能随便糊弄。
想想看,将来的某一天,你开门、关门、跑路,全靠一个按键,简单直接,全家老小都能一按就行,这才是好设计,别再整那些自作聪明的玄学花招了。毕竟,活着回来,才有资格骂特斯拉门把手丑。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