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最近宝骏跟华为合作,把“华为乾崑智驾”挂在车上,估计心里多少会打个问号。这到底是技术救品牌,还是品牌想借技术翻身?还是说,这两个公司其实都心里有点虚,各取所需?我自己琢磨了琢磨,发现这事里头其实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先问一句,宝骏真的只缺技术吗?这些年它就像是个想努力翻身的“学渣”,拼了命往上挤。以前大家说起来宝骏,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实惠”“便宜”,但宝骏自己显然不想只被这样记住。于是跟大疆折腾了几个新车型,名字听着挺飘的,价格一路往上爬,想一举进军中高端。结果呢?产品也没少投,销量却掉进了坑里。云朵、云海弄了半天折腾的热闹,销量依旧惨淡。钱砸进去了,品牌形象没扑腾起来,反倒是大家疑惑了:宝骏值得花十几万买吗?如果没有一个硬核“亮点”,消费者的心思还是不太会动摇。
华为这边倒是厉害,靠智能化技术这一手,杀进汽车圈让人服气。尚界H5上市那阵,十几万的价格搭配高阶智驾,宣传铺天盖地,预售瞬间爆单。不是因为大家突然觉得华为懂造车了,而是因为它带来了智能化的新鲜感和技术背书。像宝骏这样的品牌,想往上冲,不拼技术真的不行。单靠“便宜、多拉快跑”,消费者会说便宜有便宜的理由,贵了就想知道你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但话说回来,技术真能完全补上短板吗?这是第一个让人想深一点的问题。智能系统的确能让一辆十几万的家用车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可如果除了智驾之外,其他方面还是“原来那个宝骏”,消费者会不会觉得只是换了新外衣?车本身的做工、驾驶感、用料、售后、体验,这些东西也没法只靠技术粉饰一时。现在大家买车越来越理智,真正掏钱的时候,要看整体是不是扎实,光有个“华为牌”可不够。
接着看合作模式,这次大家都说“HI PLUS”模式很独特。其实就是个谁都不愿意彻底让步的“拉锯战”。华为不想干到底,把渠道、销售全捋过去,导致车企变成“代工小弟”;宝骏也不想完全靠技术输出,怕自家品牌被吞了。于是双方各守半壁江山:华为管好技术和智能,让车看起来高大上;宝骏守住销售和品牌,自个还能有话语权。这事看起来好像挺和谐,实际上背后竞争和博弈绝对不轻松。
想深一点,这样的模式能解开宝骏的死结吗?它的问题不是今天才有,是从一开始就埋下的。卖得便宜固然有人买单,可当你想往高端跳,消费者认只认技术吗?价格一涨,沟通成本、形象拉升、用户认知都得一块跟着提。不做彻底的品牌重塑,单靠“强技术”最多就是短暂救急,卖得了一时,留不住一世。要真让大家接受十几万的宝骏车,还得琢磨车以外的东西,比如服务升级、可靠性、口碑传播,这些细水长流的功夫,短期难有爆点。
华为其实也不轻松。中国汽车圈早不是“谁有技术谁做王”,尤其是20万元以下的市场,利润本来就有限,拼的是刀尖上的成本控制。这方面宝骏和五菱家底深厚,渠道够广、工艺扎实,可一套高阶智驾下来,成本还能摊得开吗?华为压力可不小。去年尚界H5卖得好,一个是有新鲜感,二是首发宣传到位。可等市场热度退一圈,用户口碑和持续复购,能不能跟上还不好说。越是市场下沉,消费者越抠细节,那些看不见的成本、售后与体验才最要命。想靠技术做大蛋糕,又想成本压到极限,两边的算盘有点复杂。
这里还有个更深层的疑问:合作真的能让双方都圆满吗?有朋友会问,华为是不是最后会变成“为别人打工”或者“养虎为患”?宝骏会不会最后失去自己的品牌基因,变成谁都能复制的“智能外壳”?其实在这个时代的汽车圈,没有谁能单打独斗到头,各自的核心能力才是底牌。技术再牛,品牌力不够,没有情感粘性,就像房子盖在沙滩上。品牌再深厚,技术跟不上,迟早被时代淘汰。最好的合作是双方用自己的“看家本事”补对方的短板,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你吃我、我吞你,最后谁都不舒服。
有人会说,那些合资、合作也常常一地鸡毛。为什么?因为长期看,合作的本质就像婚姻,彼此能不能相互成长,能不能把对方的优点吸收过来,还是只是短浅交易。华为和宝骏的选择,其实是一个在技术爆发和市场泥潭之间找平衡的过程。谁都不想被牵着鼻子走,但谁也少不了彼此。如果华为的技术能落地到普通家庭真正用得好、用得起,宝骏能通过华为的赋能重新证明自己,消费者就会有新的选择。否则,哪怕一时风头健,长远还是会露底。
最后还是得问一句,中国消费者真的在意技术吗?这两年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大家买车不单看动力、排量,开始琢磨智能驾控、辅助系统、车联网这些“花活”。但买得起这个价位的家庭,更在乎的是生活里的实际体验。比如冬天车能不能一键启动暖风、自动调整座椅有没有用、系统卡不卡、日常小毛病多不多。智能化是加分项,但不是唯一因素。要让消费者真正掏钱买账,还得把技术变成实在的体验,别只搞噱头。
回头再看这场合作,其实更像一场时代对赌。宝骏想靠华为技术救市,华为想借宝骏品牌下沉市场,两家都押上了自己的“家底”。未来能不能成,不只是技术是不是够强,更在于是不是能拼出来一个消费者真正喜欢的新选择。这个市场已经不缺“花哨的标榜”,缺的是把虚头巴脑都变成真实体验的创新。华为和宝骏能不能从对方身上得到想要的东西,会被市场用脚投票。如果能把1+1做成2甚至超过2,那就真的跑出来了。如果还是各算各的,最后落下一地鸡毛倒也不稀罕。
技术赋能,看似很酷,实则道阻且长。智能时代下的汽车不只是堆数据、比参数,更是产品力、品牌力、用户心智的全面拼杀。这场合作的成败,或许比大家想象的更复杂,也更值得反复琢磨。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