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调研一辆二手特斯拉 Model 3,车况挺好,就是维修历史一片空白。想着要是真的哪天出状况,得靠自己捣鼓才行。这年头,新能源车成了高风险标配,不光车厂倒闭,配件缺失、售后崩塌也在不断上演。
刚才在加油站,遇到个老修理工,他叹着气说:新能源倒闭的,像迷宫里迷路似的,配件在哪找?备用的配件原厂库存早就清空,拆车件少得可怜。说完,他又摆摆手,修车的钱还得自己掏,技术不好还可能修坏,更别提安全隐患了。我点点头,心里觉得真操蛋。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倒闭新能源车企已逾百家,涉及百万车主(这个数据估算,样本少)——曾经光鲜的未来出行模型,现在变成了烂尾工程。我估算,因倒闭导致的售后难题,车主平均每辆车至少多花了几千,甚至上万(体感数据,不太准确)的钱,维修频率还说不上多高,但每次出事都像掉坑里一样。
对比燃油车,新能源车的保养看似简单,——实际上简得令人发指。你知道吗?早期推广时,主机厂敢打包票终身免费保养,其实那也是套路。你说他们真心不在意成本?我猜,可能只是想用免费吸引客户,然后圈住你,后续故障一多,维修费就砸到你头上。不然,怎么解释几年后免费却变成自费套餐?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有个细节让我琢磨:新能源车的底盘损耗比燃油车还快,尤其是刹车系统和制动片,重叠会加快磨损。更巧的是,底盘更换费和燃油车几乎一样,修一次要个几千(这段先按下不表)。所以有个疑问:是不是新能源车的底盘设计本身就更容易坏?我猜测可能。毕竟,安全性和成本控制之间,总是有股离奇平衡。
倒闭的公司里还能找到配件的渠道——比如拆车件。这事得看个人运气:你遇到那个倒闭厂商的库存还剩点啥,算是捡漏。零件市场变得古怪——副厂件少得可怜,卖得还贵。你遇到个专修店,特别是那些说威马认证维修,其实大多半路出家的,也就是营销话术,真要靠这些半官方帮你修,那成本得有多高?
我真有个疑问:你们觉得,未来这个行业会不会逐渐靠标准化来解决?比如说,自己买件、自己看教程渐成主流。其实很多人都在 akademie 上查修车教程,自己动手的比比皆是。你们懂,维修变成DIY后,车企可能就彻底失去控制权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修车难不是单纯技术的问题,更像是行业洗牌带来的副作用。那些原本大厂掌控的供应链被打破,修理厂要么投资巨额设备,要么就逃避掉系统修理的责任。你知道嘛,装备一个新能源维修系统,可能得投资上百万,谁愿意,油站旁的小修理养不起。这也是为什么,越倒闭越修不起的怪圈越演越烈。
有没有想过,厂家倒闭其实是——嗯,算了,这个假设我还没细想透。反正,现在的修车场,油改电、到处潜规则,情報参差不齐。一些修理工面对复杂电池,干脆就打酱油:不敢碰。实际操作里,你遇到个电池端子炸了,估计得拆电池,甚至换掉一个电池组(出个大价),而这个价格,能抵得上一辆二手车。
像刘山,那个买哪吒V的车主,感叹小修就能省个几百,但一旦出大问题,那个修就像天价套餐。他方才说:维修全自己掏,还得提前安排好修车的时间。这个事儿让我想起,倒闭的新能源厂商,一出事,像卡住喉咙的针,你只能硬挺着。
我猜,如果你手里还留一辆新能源汽车,心里不免有点战战兢兢。我还遇见有的朋友说:我准备自备配件,甚至在淘宝买点备用元件。这思路合理吗?我觉得合理二字还得打个折:毕竟,不可能每辆车都像拼装车那样,零散拼凑出个稳定。
你们猜,这些倒闭企业的车,未来还值钱吗?我觉得,可能残值会变得像破烂车一样,没人愿意出太多钱。甚至,你买个二手电池,能用几年?还是说,早就埋了一个定时炸弹在底盘里,长远看隐患不小。
在这里插一句,这些行业变数,让我想起小时候玩泥巴城堡,不小心一踩就散了。未来的汽车行业,可能也是如此。没准儿几年后,个个都在修车场里偷偷笑,想着:还能怎么玩下去?嗯,或者,我是不是又架空得太厉害?——像我这种旁观者看得更清一点。
说到这里,我真喜欢那种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旧照片:那辆刚买时光亮的车身,车门的铭牌都还整齐。这让我忍不住思考,你说硬件退化,除了汽车保养的成本,是否还藏着行业信任崩溃的暗示?
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或许才是真正的考验。你是否担心,倒闭公司留下的烂尾,会不会成为安全隐患?这实际上是个未爆弹。我得承认,一直没细想过这一块。
好了,回到现实,也许我们都还在等救赎。但如果有一天,你的车里突然出现问题——你会怎么抉择?自己DIY,还是打飞的飞去外地修?或者,还得再找个靠谱的修理工,把所有的都宰一遍?
说白了,这行业的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小细节里。而我,最想知道的,是——你已经准备好面对这些断链了没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