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挺奇怪的,方程豹的新钛7一上线,我第一个反应居然是——这车明显是在盯着比亚迪唐DMI的客户群体下手。不是啥豪言壮语,是看了数据和配置后,硬气得让你怀疑人生。
先说空间,钛7轴距2920毫米,唐DMI只有2820毫米,这数字看着差不多,车内感受其实天壤之别。我去4S店里碰巧和店员搭话,他直接说:钛7空间比唐宽敞得多,这不光是数值差距,五座设计比七座车内自由度大得多。我点了个头,其实这话我体会过,五座车少个中排中间座位,腿部空间能宽上一大截。(估算,样本有限)
续航上也不含糊。钛7基础款纯电续航135公里,MAX版本直冲200公里以上。唐DMI现有版本还是保持115公里续航,网上传说2026款会拉长距离,那是后话。你说这足足提升了20-80公里续航,车主用起来那绝对算得上省心不少。我的一个老朋友玩唐车的,平时挺嫌电子设备和续航折腾人:续航不够用,开的都心慌,钛7这续航我觉得不赖。(体感)
车悬挂设计也是个大亮点,钛7用了双叉臂独立悬挂,这个东西……简直就是高级驾驶味道的入口。你想啊,像唐DMI这样用了多连杆加麦弗逊混搭的架势,技术上没错,但那感受离双叉臂还是有差距的。就像你用老旧的锤子敲钉子和用高端电钻比,效率和体验根本没法比。说起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钛7更换悬挂其实也跟空间有关,双叉臂布局虽然复杂,但设计得当还能提高前舱空间(这段先按下不表)。倒不是所有双叉臂都好,设计拿捏不好反倒占地方,这里钛7做得挺聪明。
配置差距真令人尴尬。钛7哪怕入门版Pro,都标配26寸HUD抬头显示,那效果就很好,至少不用目光老是往下瞟仪表盘。相比之下,唐DMI就有点吝啬了,这点HUD居然还是高配专享。还有个小细节很扎心:钛7车内居然自带电源插座,唐那边连个点烟器接口都得掏耳朵找,你说唐主们是气还是不气?
说起来座椅,钛7真皮座椅+第二排通风加热,这些原本以为是豪车专属功能,结果方程豹一开口就送来了。恕我直言,唐DMI只有顶配才能真皮,其他配置还得凑合仿皮。这样比下来,钛7对比同价位确实名副其实压制了唐DMI不少优势。
保险费对比上,钛7又给了点甜头。五座设计让保费低不少,交强险950+商险约5123,总共搞定6000出头。唐DMI七座版呢,交强险多了150元,商险算下来逼近5600,整体开销差上个几百块。朋友跟我说过,车险这种钱年年都有,攒个几年不也够买个大件配件了。
不过我前面说钛7空间优势那块,有点太绝对了。唐DMI做七座的好处是能带更多人,特别对于大家庭或者需要多乘员的用户更友好。选五座钛7,空间更大,舒适度高,但少了两座,意味着陪伴多人的时候要纠结了——这就是我的转念。买车也是看需求不是单纯数据堆积。
这钛7外形的方盒子设计,别说了,空气动力学不可能出色。开高速油耗估计心里得有点准备,高风阻车绝对吃油嘴上那个不够精致的。你说轻松油耗到底能不能低?我倒觉得别抱太大期望。毕竟空气悬挂这个玩意钛7都没提过,倒是让粉丝略微遗憾了。
我有点好奇,钛7虽然目前有五座,但未来是不是会推六座七座版本?听业内朋友说,这硬件架构也没太大限制,只是策略暂时没上。毕竟,新车改款和供应链布局紧密,你们觉得这方程豹会不会在后续推更多座椅版本真的值得期待吗?
临场小算了一下,以目前钛7和唐DMI的官方价位及保险成本估计,钛7的整体年用车成本(油费+保险+保养)大约比唐省10%左右,这不算高速和城市拥堵产生的额外油耗差别,毕竟车身设计和动力调校不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钛7的音响虽然没丹拿那么响亮,价格区间也不高,20万出头,和唐L的定位差多少呢?比亚迪作为老牌儿电动车厂家,钛7作为后来者,这样的配置和价格组合,不知道用户真心看重哪个细节?便利还是豪华?
看着钛7的配置单,我就想问,难道厂家真能让老用户说服自己换车吗?还是这个市场越来越像撬动同款咖座,靠一点点增量配置和续航,抢走别人饭碗?这背后的供应链博弈和研发折腾,得多讲究才能把性能、成本和用户口味都抓好。
我个人觉得,钛7这次换双叉臂悬挂,就是豪华感提升的象征之一,就像厨师换了更贵的刀具,能切得更准手,也能更细腻处理食材。汽车悬挂这活儿其实类似,换了结构,整车的驾驶感和乘坐质感提升明显。只是,唐DMI也不是没机会翻身,今年新款要换代,估计会有更激进的升级方案吧?
话说回来,钛7到底是否能真正成了唐DMI主力级竞争对手,还是就一个暂时的黑马,这条路还没完全明朗。毕竟,买车不仅靠参数和配置,还靠品牌认知和渠道服务,这两个要素很多时候才是真正决定车主心态的那把尺子。
最后我就放个小细节给你们:钛7的中控台出风口设计,手感和出风角度调整都挺到位,虽然看似小事,但夏天用空调的时候凉风直吹脖子,那种感受绝对值回票价。你们有没有过那种热夏刚上车,一打开空调就立马舒坦的瞬间?
唐DMI车主们,你们怎么看这种被钛7对眼了的局面?选车到底看配置还是忠于品牌?这才是大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