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蚂蚁工棚到车规芯片,格科微冲高端、汽车赛道加速,与豪威并进重塑国产CIS

国产CIS正在把“卡脖子”变成“扳脖子”,格科微自研0.7微米工艺落地、临港12英寸产线满产,正推进车规级芯片量产适配,瞄准智能驾驶与车载监控场景,补上国内长期缺口

手机的“视网膜”不再只被少数巨头掌控

从蚂蚁工棚到车规芯片,格科微冲高端、汽车赛道加速,与豪威并进重塑国产CIS-有驾

这些年,格科微从中低端追到中高端,OPPO、vivo、华为的多款机型上了它的3200万、5000万像素传感器,市场感知已经变了,不是只有索尼、三星这两个名字

但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车载CIS的加速:国内企业开始把成像能力搬进雨夜、高速、强逆光的真实路况里

故事从一个朴素的念头起步

“吃饱饭了,怎么能不拿第一?”

这是赵立新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

少年时期摆地摊组装自行车,三十块一辆,手艺扎实也不耽误学习

1985年,他拿到全国青少年创新发明一等奖,被保送清华无线电系;

走之前,父亲又拉着他打一套模具,教的是“靠手稳,更要脑勤”的门道

后来的人生走向了芯片

新加坡、硅谷的研发岗位打底,蚀刻工艺、CMOS图像传感器、电路、软件、测试都过了一遍手

2003年,他和几位清华同学在上海张江创办格科微,钱不算多

公司就开在中芯国际建厂时的临时办公室,桌子上都是蚂蚁,第一件事是清蚂蚁

有人劝稳妥,他说,“10倍风险,可能换来100倍回报”

现实先给了一记重拳

一上来冲高端,研发受阻,转做基带也不顺;

还遇到过数据库被带走的教训

赵立新后来回忆,很多团队犯一次错就趴下了,“老天不灭我”,他选择退回CIS,从30万像素啃起

2005年,中国第一款有商业价值的CIS做成了,量产当年卖了1600万颗

拐点来的时候,一切都变快

iPhone让手机拍照一日千里,格科微一路追到200万、500万像素

最难的一次

第一片200万像素晶圆上有2000颗芯片,只有一颗达标,良率0.05%

公司没退,研发没停,电路和工艺持续迭代

良率从零点几一路抬到95%以上,成本还能比同类低35%-50%,性能反而提升40%

市场那边更不客气

国际巨头发起价格战,深圳有人把库存按斤卖

格科微被打到账上只剩200元

从蚂蚁工棚到车规芯片,格科微冲高端、汽车赛道加速,与豪威并进重塑国产CIS-有驾

投资方选择继续加码,企业干脆把“低成本”玩到极致

用更低的价格去硬扛,结果几乎统治了中低端市场,有人形容它是“图像传感器里的拼多多”

量的第一来得很快,质的第一却难得多

到2020年,格科微CIS出货量达世界第一,但收入只排全球第四;

索尼依旧占据高端市场半壁江山,堆栈式、0.5微米工艺一路压着同行

这不是“拼多多式胜利”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格科微选择把模式往上提

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募资35.93亿元,砸进临港12英寸CIS特色工艺线,Fab-Lite自建+代工并行,提升高端制造的主动权

与此同时

自研GalaxyCell 0.7微米工艺打通,支撑3200万、5000万像素高端产品上量,缩短从研发到量产的距离

数据开始给出回报

2025年前三季度,格科微营收57.23亿元,同比增长25.66%;

13MP以上产品收入达10亿元,3200万及以上像素出货量超过4000万颗,高像素产品收入占比从二季度起超过40%

临港工厂满产,产线持续从800万、1300万像素切向更高像素段,这意味着国内中高端手机的成像体验不必再只盯海外

手机之外,新的战场开了灯

车载CIS成了全行业的新焦点,索尼、安森美加大车规级产能,技术标准、量产稳定性被摆到台面

国内企业也在同步推进

格科微不仅已突破车规级封装工艺,还在做车规级芯片的量产适配,目标切入智能驾驶与车载监控等高端场景

这一步很关键,它不是“再做一颗摄像头”,而是

把影像从好看,变成有用、可靠、能救命

雨夜变道、隧道口强逆光、雪地白茫茫,车的“眼睛”要看得清、看得稳,还要省电、耐久,这跟单纯的像素比拼是两回事

行业对技术路线的争论也升温了

是继续猛堆像素,还是把低功耗、HDR、暗光、抗抖投入更多资源?

有专家的观点很直白:国内企业已经解决“有无”的问题,下一步拼的是“良率稳定性”和“生态适配性”

只有把制造的稳定性和与终端算法、镜头模组、ISP的协同做好,高端工艺上的差距才真的缩小

站在更大的盘子看

2025年全球CMOS相机市场规模预计68亿美元,到2035年增至18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0.5%,立体视觉预计占到25%,亚太是核心增长区

从蚂蚁工棚到车规芯片,格科微冲高端、汽车赛道加速,与豪威并进重塑国产CIS-有驾

需求侧不是单一手机

安防监控、工业自动化、汽车安全系统都在要更聪明、更节能的“眼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内CIS企业呈“双雄并进”:韦尔股份旗下豪威科技在今年发布2亿像素手机CIS,与索尼、三星高端产品直接硬碰,车载也拿下多家车企定点,出货量全球第三,高端收入占比超过30%

一个偏高像素突破,一个加速制造与车规落地,合力把国产替代打得更扎实

赵立新的目标是30亿美元营收,他说“不远了”

这句话不是豪言,背后是两条线的互相咬合:一条线是手机高端的持续迭代,把0.7微米推向更小、更优的下一代;

另一条线是车规级的量产适配和生态协同,把稳定性拉上去,把功耗压下来,让低照、宽动态、温度漂移这些“细活”真正稳在标准里

当两条线都稳住,格科微和豪威的“并进”,才能在高端区间里站住脚

有人不禁会问,国产CIS真的补齐了短板吗?

现在的答案更像一段进行时

手机端,国产已经在中高端形成可选项

把“只买国外”变成“多一个可靠选择”

车端,第一波量产适配正在推进

如果良率和生态跑通,就能把产业链的价值留在国内

从“蚂蚁工棚”到临港满产,从30万像素到5000万,从追赶到并跑

这条路不靠口号,靠的是对技术细节的死磕和对产业周期的耐心

当年在深圳被按斤甩库存的低谷,如今成了讲述底色的注脚

吃饱饭了,还要拿第一

这不是要把别人踩在脚下,而是把自己的路铺得更长、更稳,更能在风雨里走下去

中国CIS迈过“有无”的门槛,正在补高端与车载的空白

这是技术报国也是产业升级

下一程

良率、功耗、生态,是三把钥匙

当把画面里每一个像素,都变成真实场景里的安全与效率

才算把“第一”的意义讲透了

愿这条路不止是企业的登山,而是产业的攀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