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轮毂断裂,官方沉默,车主慌了

最近,小米汽车可以说是风头正劲,特别是他们推出的第一款车SU7,因为外形好看、性能参数亮眼,一上市就成了热门话题,订单量也是蹭蹭往上涨。

很多人都觉得,小米这是跨界成功,给咱们国产新能源车又添了一把火。

但是,就在大家伙儿都为这个新晋“爆款”叫好的时候,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事故,却让不少车主和关注这款车的人,心里开始犯嘀咕了,这车开着到底安不安全?

事情得从武汉说起。

小米SU7轮毂断裂,官方沉默,车主慌了-有驾

就在不久前的一个早上七点多,正是一天当中最忙碌的早高峰,一辆崭新的小米SU7在路上行驶时撞上了护栏。

按理说,开车发生剐蹭碰撞不算什么稀奇事,报个保险修车就行了。

可这次事故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辆SU7的左前轮竟然整个都飞了出去,连着车轴的一部分都断了,车子当场就趴窝动弹不得,导致后面的路堵了足足两个小时。

车轮直接脱落,这可不是小问题,当时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不过,很多人也觉得,毕竟是发生了碰撞,可能就是撞击角度和力度比较巧,算是个偶然事件。

然而,没过多久,相似的一幕又在安徽亳州上演了。

一辆小米SU7在路上行驶时,右前轮突然也出了问题,整个轮子向外撇开,车子瞬间就失去了行驶能力。

根据现场的情况和一些懂车的人分析,这次是车辆的转向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羊角”断裂了。

这个“羊角”是个什么部件呢?

简单打个比方,它就像是咱们人体的脚踝关节,上面连着车身的悬架系统,下面固定着车轮,侧面还连着控制方向的拉杆,是支撑车身、控制方向、固定车轮的一个核心枢纽部件。

这个零件的强度要求非常高,一般都是用高强度的钢材或者铝合金锻造出来的,轻易是不会断的。

车主反映,当时车速并不快,只是不小心蹭到了路边的石墩子。

可就是这么一蹭,就把“脚踝”给弄断了,这让很多人都觉得不太对劲。

小米SU7轮毂断裂,官方沉默,车主慌了-有驾

正常情况下,车轮蹭到马路牙子或者石墩,最常见的结果是轮胎破了、轮毂刮伤,严重点的也就是轮毂变形或者悬架的连杆弯了,直接导致转向节这种关键承重件断裂的情况,确实非常罕见。

这两起事故隔了不到一个月,坏的还都是车轮附近的关键部位,这就很难再用“偶然”来解释了。

紧接着,网上又传出了第三起类似的事件,有车主说自己提车没几天,就发现车辆的悬架下摆臂出现了断裂,空气弹簧甚至都从原来的位置滑脱了出来。

连续三起事故,都指向了车辆的悬挂和转向系统,这下子,车主们的心彻底悬了起来。

面对大家越来越多的疑问和担忧,小米官方的应对方式却显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武汉事故发生后,当地的4S店还出面回应,表示已经报警并启动了保险流程,算是有个说法。

可到了后面几起事故,小米的客服和门店似乎就统一了口径,要么是不作声,要么就是用一句“具体情况我们正在核实,一切以官方调查为准”来回复。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零件为什么会断?

是材料本身有缺陷,还是设计上存在问题?

调查进行到哪一步了?

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

这些关键信息,官方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唯一能听到的,似乎总是把原因归结为“车主驾驶不当”或者“超速行驶”。

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服众。

小米SU7轮毂断裂,官方沉默,车主慌了-有驾

大家并不是不讲道理,也明白任何车辆在超出设计极限的猛烈撞击下都可能损坏。

但问题是,这几次事故,尤其是蹭了一下石墩就断了转向节的情况,真的达到了所谓的“极限”吗?

这种处理方式,就好像你买了个新手机,用了两天屏幕碎了,厂家不检测屏幕质量,反而一口咬定是你自己摔的,这很难让人接受。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汽车品牌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比如特斯拉和比亚迪,在发生一些有争议的重大事故后,常常会主动公布车辆的后台行驶数据,让数据来说话,有时候还会邀请第三方权威机构介入调查,增加结论的公信力。

再比如,早些年德国大众的ID.3和国产品牌蔚来的ET5,也曾被用户集中反映过悬挂方面的问题。

他们当时的做法是,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对问题车辆和零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最终公开了调查报告,承认了在设计或供应商环节确实存在不足,并对相关车辆进行了召回和改进。

这种敢于直面问题、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虽然短期内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

大家会觉得,这样的企业是负责任的,买他们的产品心里踏实。

相比之下,小米目前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让事情发酵。

因为官方不说话,信息不透明,各种猜测和传言就会满天飞。

大家会猜,是不是为了控制造车成本,在一些看不见的关键部位用了强度稍差的铸造件,而不是更结实但成本更高的锻造件?

是不是为了追求轻量化和操控性,悬挂系统的结构设计得不够皮实?

小米SU7轮毂断裂,官方沉默,车主慌了-有驾

是不是供应链管理上出了疏漏,导致某一批次的零件存在质量隐患?

这些猜测,每一个都足以动摇潜在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其实,现在车主和广大网友们想要的,并不是一句简单的道歉或者一些经济上的补偿,大家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真相。

小米作为生产厂家,应该把事情摊开来讲。

你可以把相关的设计图纸、材料的成分和强度报告、供应商的信息都公布出来,再找一家跟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国家级检测机构,把事故中断裂的零件和正常的零件放在一起,做一次公开的、透明的强度对比测试。

如果最终的科学检测结果证明,车辆本身的设计和用料都没有问题,确实是车主在极端情况下操作不当导致的,那么大家自然无话可说,也能还小米一个清白。

可现在这样遮遮掩掩,越是不说,大家心里的问号就越大。

信任就像一面镜子,一旦有了裂痕,再想修复就难了。

当然,也有人会说,是不是这些车主开车太猛了?

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

但是,当好几起事故都发生在相似的部位,而官方每次的回应都指向“车主超速”时,就难免让人觉得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普通老百姓没有能力自己把车拆开来做检测,唯一的指望就是厂家能给个说法。

可现在,厂家连一个让人信服的解释都拿不出来,这让那已经购车的十万用户,以及那些还在持币观望的潜在客户,怎么能放心把自己的安全交到这辆车上呢?

车子是铁皮做的,但车里的人是血肉之躯,车轮一旦在高速行驶中断裂脱落,后果不堪设想。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质量问题,而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

小米现在最应该做的,不是急于宣传销量有多好,也不是急着规划未来的新车型,而是应该停下脚步,先回过头来,把眼前这个最让人揪心的安全问题彻彻底底地调查清楚,并给所有信任和支持它的人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否则,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只会让品牌长期积累的信誉,一点点地被消耗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