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关注车市? 我上周陪朋友去逛奔驰4S店,被现场的优惠力度惊到了——曾经加价才能提的奔驰C级,现在直降7万,28万就能开走。 销售顾问拉着我们足足聊了半小时,茶水续了一杯又一杯,那种热情让我恍如隔世。
宝马前三季度全球销量增长2.4%,唯独在中国市场拖了后腿。 奔驰更惨,三季度在华销量暴跌27%,直接把全球业绩拉低12%。 奥迪虽然没公布具体数据,但前三季度全球销量已经被宝马甩开60万辆。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正在发生的市场巨变。
记得三年前,我想买辆宝马3系,跑了好几家店都要排队等车,想要早点提车还得加装饰。 如今同样是宝马3系,优惠超过8万,奥迪A4L终端价直接逼近25万大关。 放在过去,这价格想都不敢想。
曾经加价提车的热门车型,现在纷纷放下身段开启了甩卖模式。 从4S店的报价来看,现在买BBA的入门款,价格比三年前便宜了15%-20%。 按理说降价应该能刺激销量,但现实是越降价越卖不动,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我有个在汽车行业做了十几年的朋友一语道破:不是BBA的车不行了,而是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太多了。 上周我去试驾了极氪001,那800V高压平台充电速度真是快,喝杯咖啡的功夫电量就从30%冲到80%。 智能驾驶系统在城市高架上表现得游刃有余,这些实实在在的科技体验,让传统豪华品牌的“标轴豪华”显得有点跟不上时代。
20万到30万这个价位区间,极氪001、特斯拉Model 3/Y这些车型,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好车。 过去我们买这个价位的BBA,得到的是品牌溢价和基础代步功能。 现在同样的钱,你能得到的是更先进的电动平台、更聪明的智能驾驶,还有更低的用车成本。
说到30万到50万的市场,那更是国产车的主场。 蔚来ET7、理想L7/,问界M7/,这些车型用“冰箱彩电大沙发”加上城市NOA功能,直接把BBA的核心用户抢走了。 我认识的一位宝马5系车主,上个月换了理想L8,用他的话说:“不是宝马车不好,是理想更懂中国家庭需要什么。 ”
最让人惊讶的是70万以上的超豪华领域,曾经是BBA牢不可破的堡垒,现在也被比亚迪仰望U8、尊界S800这些国产车撕开了口子。 易四方技术、云辇底盘,这些黑科技让传统豪华车的技术显得有些落伍。 我在车展上亲眼见过仰望U8的原地掉头功能,那场面,周围的老外经销商们看得目瞪口呆。
从乘联会的数据来看,德系品牌市场份额从18.4%跌至14.3%,豪华品牌零售份额下降0.8个百分点。 数字不会说谎,BBA的豪华光环,正在被中国品牌的技术溢价取代。
有个业内资深人士跟我说,BBA如果在三年内拿不出有诚意的纯电产品,很可能重蹈诺基亚的覆辙。 这话听着有点危言耸听,但看看现在的市场变化速度,还真不能不当回事。 今年9月,中国纯电动车增速高达32.4%,远超插混车型。 当BBA还在靠混动车型撑场面时,国产阵营早已在纯电赛道加速超车。
前两天我和一个开奔驰4S店的朋友吃饭,他说现在店里最头疼的是库存压力,尤其是电动车,优惠十万八万都没人要。 “消费者进门直接问续航多少、充电多快、智能驾驶到什么水平,这些问题我们的产品确实不占优势。 ”他苦笑着摇摇头,“现在只能靠大幅优惠卖燃油车维持。 ”
BBA的价格体系崩塌,反映的是整个市场竞争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过去那种靠品牌光环就能通吃天下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懂车,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为那个标多花冤枉钱。
话说回来,BBA毕竟有着深厚的品牌底蕴和技术积累,它们也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在慕尼黑车展上看到宝马发布的新一代纯电平台,技术上确实有很大突破。 问题是,市场留给它们的窗口期正在收缩,中国品牌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我身边不少准备买车的朋友,原本预算三四十万想看BBA的,最后都去试了国产新能源。 有个朋友说得实在:“同样的价格,我能买到更好的体验,为什么非要为了那个标多花钱呢? ”这句话,可能道出了很多消费者的心声。
车友们,市场正在重新洗牌,品牌光环在技术平权面前逐渐失色。 过去我们选择BBA,选择的是身份认同和社会标签;如今的新能源时代,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用车体验和技术创新。
这样的市场变化,你觉得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如果是你,在相同的预算下,会选择传统豪华品牌还是国产新能源车?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