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公里的续航够从北京一路跑到成都,这大概是任何一个新能源汽车车主都曾梦寐以求的能力。而就在今年10月初,新疆的一组路测谍照透露了一则大消息:小米将推出一款续航超1500公里的大型增程SUV——YU9。这是此前被业内和消费者热议的小米第三款车型的首次公开曝光。雷军亲自带队,高管团队悉数亮相,这究竟是为了要向业界证明什么?而1500公里续航、5米2车长、15分钟快充,这听起来堪称完美的参数,是否能撑起小米汽车的“野心”?汽车圈已经吵翻了,而这背后的一盘“大棋”,还藏着更多让人细思极恐的思路。
有人说,雷军这是在模仿“理想”的路线,再不大力搏进就真晚了;也有人认为,当燃油车市场日渐“熄火”,新能源车才是未来。对小米而言,YU9的背水一战,或许就是冲上赛道头部的绝好时机。
支持者们的意见直截了当:YU9的性能指标秒杀一众对手,售价又瞄准了相对亲民的35-50万区间,产品力相当诱人。相比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它靠增程技术一步到位,给了我们“一次加油跑遍全中国”的梦想。可是,反对声音同样猛烈:“小米汽车才几年历史,凭什么敢跟老牌汽车厂商抗衡?论技术、品牌和稳定性,都还欠火候!”
话说到这里,大家更感到好奇了:短短几年,小米是如何从手机跨界到汽车的?他们手里究竟藏着什么牌?而这一切,真能如雷军团队期待地大获成功吗?
翻看小米汽车这条路,可谓“一步一脚印”。2021年,雷军定下造车目标时,还冒着众多质疑。有人调侃:“做手机都没赚钱,还敢想造车?”当时,市场上头部新能源厂商的地位已经很稳固,不论是特斯拉还是国内的蔚来、理想、比亚迪,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独特优势。
可雷军的牌似乎一点不“普通”。小米用技术创新快速完成了前两款纯电车型SU7和YU7的研发。在手机市场积攒多年的技术积淀,让小米在汽车智能化、电池方案和用户界面优化等方面,可谓轻车熟路。SU7的亮眼市场表现,迅速打开了小米造车的大门。
但问题也暴露得很快:国内的路况复杂,很多购车者一听纯电动车“跑个长途就要焦虑电量”,都忍不住皱起眉头。雷军和团队快刀斩乱麻,开始研发第三款增程SUV。这款YU9牵引了整个小米汽车的未来,它或许就是那把打开更多市场大门的关键钥匙。增程技术真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吗?这还需要答案。
看似一切喧腾索绕,小米YU9如一匹黑马席卷新能源市场的舞台,但仔细想来,问题似乎才刚刚开始。
理论上增程技术的确能解决纯电动的续航局限,但这一技术并不新鲜。国内领先的理想L系列早已抢先布局,并且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提前抢跑。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信赖“老司机”而非新手司机。现有的充电设施不断完善,新能源车站正在逐渐普及,原来的“里程焦虑”问题正在被消减。种种迹象表明,这时候杀入增程领域,小米并没有想象中稳扎稳打的优势。
另外,作为以手机发家的小米,它进入汽车行业的时间并不算早,相对于理想、小鹏这些拥有多款畅销车型的品牌来说,起步晚、品控经验有限,被市场视为不折不扣的新人。国产手机的成功是否能够直接翻版到汽车,很多人表示怀疑,毕竟从芯片到发动机、从硬件到软件,汽车仅靠模仿是走不远的。
更苛刻的观点甚至指出,传统车企和其他新能源车企如今都在朝氢燃料电池、完全电动转型,小米却转而押注正在逐渐失去光环的增程技术,这样的策略听起来是否有些“逆流而上”?
那些敲打与质疑声中,小米完全没有被动抵抗,反而频频打出升级“王炸”。就在谍照曝光没几天,媒体收到一个重磅消息:YU9不仅实现了定制化电控反向架构设计,在智能座舱上的表现也可能将成为未来标杆。
根据泄露的内部信息,YU9内部采用了与小米生态链深度结合的MIX OS智能车机系统。你能想象吗?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小米用户,你的手机、耳机、手环甚至智能家里的空调和灯光,全都可以无缝对接这辆车!前所未有的生态体验,将导致小米汽车直接在“车机智能化”上拉开与其竞品的差距。
而新能源行业的特点,是人们比传统燃油车时代更加关注产品的创新感。也就是说,与其担心增程不够先进,小米这种从电子IT领域跨界的品牌,反倒可能在与新能源深度关联的智能体验上迎头赶上。况且,纵观全球车企市场,成功的转型往往伴随着剧情反转,是机会主义者最后的逆袭。
YU9虽然没有官方公布售价,但外界的猜测层层指向35-50万元的区间,这对比“理想系”稍显厚重的售价,刚好切中了资金相对有限、又渴望升级家庭豪华SUV消费者的痛点。对一个售价动辄倾向50万以上的领域,小米无疑更容易吸引追求性价比的年轻新贵。
就在赞止 不断的声音中,问题的种子也悄然埋下。1500公里的顶级续航固然惊人,但其所倚重的增程技术是否足够环保?两个能源系统同时工作,会否增加一定的能耗和污染?对于新一代愈加注重低碳环保的消费者,小米能否说服他们接受这样的折中?
关于国产增程SUV的高输赢赔率问题从未消散。即便小米想从理想手中分一杯羹,市场总量是否足以支撑如此高的产品同质化?人们是否愿意选择一家“新能源车新生儿”,而非已经验证过实力的行业老兵?一旦面对市场更迭,是否又难免重蹈那些短命国产品牌的覆辙?
而在企业经营上,小米手机业务近年来增速放缓,营收增长趋平,更曾几番传出“裁员”“受困”的新闻。现如今大力投资汽车产业,是否会进一步分散资源?过于依赖单一产品线的风险也让人揪心——中国市场历来不缺故事,但好产品和卓越用户口碑才是王道,小米能否在不久的未来用新车打破一切质疑?或许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不得不承认,小米选择推出增程SUV这个方向,与其说是洞见市场需求,不如说是被市场“逼出来的”。如今SU7、YU7面临纯电痛点,市场需要另一场“救世主”,而雷军很聪明,他选了条看似“稳妥”的增程路线。这条所谓的稳路是否能为自己开辟新市场,目前尚无定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一旁观察的小鹏和比亚迪正喜笑颜开,因为他们压根儿没有碰增程技术,这反倒让小米有了个独角戏舞台。
但反思也许更重要。这场跨界“追梦”,在技术、新创及商业布局方面都显得大胆而冒险。巨额投资尚未显现明显的回报,但押注增程的棋局,是否会最终玩大翻盘?从吊起期望, no amt--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