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视频在网上引起了特别大的关注和讨论。
画面里,大雨滂沱,天空中电闪雷鸣,一道非常吓人的闪电,不偏不倚地劈在了一辆正在路上行驶的白色比亚迪新能源车上,紧接着,又是第二道、第三道,连续三次,每一次击中都爆出刺眼的火花。
看到这个场面,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车完了,车里的人估计也凶多吉少了。
可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车主后来在网上回应,说自己和车都安然无恙,当时之所以停车,只是为了正常避让路上的其他车辆,跟被雷劈了没半点关系。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车主本人当时在车里根本就没感觉到任何异常,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车刚刚经历了这么一场惊心动魄的“渡劫”,还是后来在网上看到了视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成了新闻主角。
这件事一下子就引爆了大家的好奇心,这车怎么跟穿了金钟罩铁布衫一样?
为什么被天雷追着打了三次,车和人还能毫发无损?
难道现在的国产车已经这么厉害了吗?
这背后其实没有什么玄学,全都是实实在在的科学道理和过硬的造车技术在起作用。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里面的门道给说明白了。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汽车这么容易被雷劈呢?
其实这跟我们在雷雨天不要站到大树下是同一个道理。
雷电在寻找放电目标的时候,总是喜欢走“捷径”,也就是寻找地面上电阻最小、最容易导电的物体。
在一片相对空旷的马路上,金属材质的汽车就是一个非常显眼的大型导体,自然就成了雷电的“优选目标”。
所以,雷雨天开车被雷击,虽然罕见,但从物理学角度看,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那么,既然车被劈了,为什么车里的人会没事,甚至一点感觉都没有呢?
这就得说到一个中学物理就可能学过的知识点,叫做“法拉第笼效应”。
这个名字听起来挺专业,但原理很简单。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用金属网或者金属板做成的一个笼子。
当外部有强大的电流,比如闪电,打到这个金属笼子上的时候,电流不会穿透笼子跑到里面去,而是会非常“听话”地沿着笼子的金属表面流走,最后导入大地。
因为对于电流来说,金属外壳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它才懒得去走穿过空气、座椅和人体这些电阻极大的“乡间小路”。
这样一来,笼子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几乎没有电场和电流的安全空间。
我们的汽车,它的整个车身,就是由车顶、车门、底盘等一大块一大块的金属件焊接而成的,这就天然构成了一个效果非常好的“法拉第笼”。
当闪电击中车顶时,那股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安培的强大电流,会瞬间顺着金属车壳这个大导体,流遍车身表面,最后通过与地面接触的、被雨水打湿的轮胎,将电流安全地释放到大地中去。
整个过程,电流就像是路过的一个匆匆过客,从车子的“外衣”上走了一遍,根本没有机会进入车厢内部。
所以,车里的人自然就是安全的。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那我在车里,手碰到了车门上的金属把手,或者中控台的金属装饰条,会不会被电到呢?
这个担心也是多余的。
因为在被雷击中的那一瞬间,整个金属车身,包括车里的你,以及你接触到的所有金属部件,都处于同一个“电位”上。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和一群人站在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当一个浪头把整个平台抬高了十米,虽然平台整体升高了,但你和你身边的人之间的高度差是没有变化的,你不会从他身上“掉下去”。
电也是一样,它需要有电位差,也就是“电压”,才会流动。
在车里,你和车身之间没有电位差,电流也就没有了流过你身体的动力。
所以,只要你老老实实待在车里,就是安全的。
解决了人的安全问题,接下来就是大家更关心的,尤其是对新能源车主来说最核心的问题:车里那块又大又金贵的动力电池,它不怕雷击吗?
毕竟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它要是被高压电流干坏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这一点,汽车工程师们早就考虑到了,并且给电池设置了重重保护。
首先,动力电池本身就安装在车辆底盘,它就在这个巨大的“法拉第笼”的保护之下,享受着第一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物理防护。
外部的电流根本就接触不到它。
其次,动力电池包自身也不是裸露的,它被封装在一个强度极高的金属或复合材料的密封箱体内。
这个箱体本身就相当于给电池又加了一层小型的“法拉第笼”,形成了双重保护。
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本身就以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著称,这个外壳的设计标准就是要能抵御严重的物理碰撞和穿刺,对于外部的电磁干扰,防护能力自然不在话下。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防线,是电池内部的“智能大管家”——电池管理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MS。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电池的“大脑”和“守护神”,它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每时每刻都在监测着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所有关键数据。
一旦它检测到有像雷击这样的极端高压脉冲信号出现在车辆电路上,它的反应速度是微秒级的。
在强大的电流对电芯造成任何实质性损害之前,BMS会立刻启动应急预案,瞬间切断电池与车辆高压系统的连接,让电池组进入“自我隔离”的休眠状态。
这个反应速度,比你眨一下眼睛还要快成千上万倍。
所以,这次比亚迪宋PLUS EV能够硬扛三道天雷而安然无恙,并不是什么偶然的运气,而是其坚固的车身结构、先进的电池封装技术和高度智能化的电控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将“安全”二字深深地刻在了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制造标准之中。
这种经得起大自然最严酷考验的真实案例,远比任何实验室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通过这件事,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学到一些实用的安全知识。
在雷雨天气,如果你正在开车或者在户外,找不到安全的室内场所躲避,那么待在汽车里,关好门窗,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另外,比被雷击更常见也更危险的情况,是开车时遇到因为事故或恶劣天气而掉落在地或搭在车身上的高压电线。
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最错误的做法就是惊慌失措地推门下车。
因为此刻你的车身已经带电,你只要待在车里不动,你就是安全的。
可一旦你的一只脚踏在地上,另一只脚或者身体还在接触车身,强大的电流就会瞬间通过你的身体形成回路,造成致命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冷静,待在车里别动,马上拨打报警电话和电力公司的抢修电话,等待专业人员来处理,确认安全之后再下车。
这些知识,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