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新车遭质疑,车主被骂,车企该负何责?

最近这两年,咱们老百姓聊起车来,尤其是新能源车,理想这个牌子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前几年,理想汽车那叫一个顺风顺水,就像班里那个突然开窍的学霸,次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尤其是在“蔚小理”这三家里头,稳稳地当着大哥,风光得很。

可俗话说得好,花无百日红,谁也想不到,这好日子到了2025年,感觉就像是被人按下了暂停键,甚至还倒退了几步。

新出的车子被人从头到脚地挑毛病,销量也跟着往下掉,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连带着理想车主这个群体,都在网上被人指指点点,好像一下子都成了“没素质”的代名词。

理想新车遭质疑,车主被骂,车企该负何责?-有驾

从之前的遥遥领先,到现在被各种质疑包围,销量排名都滑到第六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理想自己走错了路,还是说市场变得太快,它没跟上趟?

这事儿,咱们得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说说产品上的事,毕竟车企最终还是要靠车子说话。

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很多人都说他是个特别懂用户的人,知道大家想要什么。

从最早的理想ONE,到后来的L系列,他都抓住了中国家庭的一个核心需求:一辆车要足够大,能装下一家老小;要没有里程焦虑,能加油也能充电;车里还得舒服,像个移动的客厅,冰箱、彩电、大沙发都得有。

这个路子确实走对了,让理想吃到了最大的红利。

理想新车遭质疑,车主被骂,车企该负何责?-有驾

但是,市场是会变的,而且变得非常快。

到了2025年,理想在产品上的几步棋,现在回过头看,确实走得有点让人看不懂。

最大的问题出在了它的顶梁柱,也就是L7、L8、L9这几款增程车上。

这几款车是理想的功臣,也是销量的基本盘。

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产品线,应该时刻保持竞争力才对。

可今年理想对它们几乎没做什么大动作,只是小范围地升级了一下智能驾驶系统,连个像样的改款都算不上。

这就有点像是在“吃老本”了。

理想新车遭质疑,车主被骂,车企该负何责?-有驾

理想可能是觉得自己的产品已经很好了,但它忘了,它现在身处的这个市场,竞争有多激烈。

就在理想原地踏步的时候,其他车企可没闲着。

问界M8、零跑C16这些车,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这些新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冲着理想来的。

它们学着理想的样子,也搞大空间,也装冰箱彩电,但它们要么配置给得更足,要么价格定得更低,直接跟理想展开了贴身肉搏。

就好比你家楼下开了家特别火的包子铺,远近闻名,结果没过俩月,整条街都开满了包子铺,有的还送豆浆,价格还便宜,你这家老店要是没点新花样,顾客能不被抢走吗?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2025年7月份理想总共交付了三万多台车,可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五万多台,一下子就跌了百分之四十。

理想新车遭质疑,车主被骂,车企该负何责?-有驾

这一下滑,L系列竞争力不足肯定是主要原因。

L系列不给力,理想本来还指望着纯电的i8能打开新局面。

能看出来,理想想用i8搞个大创新,造一台像苹果手机刚出来那样,能改变一切的车。

所以i8的样子设计得特别前卫,又像SUV又像MPV,想创造一个全新的物种。

这个想法很大胆,但问题是,咱们老百姓买车,尤其是买给家人的车,很多人还是喜欢看着踏实、稳当的样子。

理想i8这个过于颠覆的设计,并没有带来革命性的使用体验,反而因为它奇特的造型,让很多原本想买理想的家庭用户望而却步了。

创新是好事,但脱离了大多数用户的接受范围,就成了冒险。

理想新车遭质疑,车主被骂,车企该负何责?-有驾

反观同期上市的乐道L90,样子中规中矩,但性价比高,大家就愿意掏钱。

有意思的是,在一片质疑声中,反倒是当初最不被看好的理想MEGA,那个因为造型被很多人嘲笑的车,在推出了一个增加了旋转座椅和小桌板的“家庭特别版”之后,销量居然上来了,从一个月卖几百台涨到了近三千台。

这就说明,消费者买理想,根本上还是认准了它“移动的家”这个定位。

只要你把家庭用户的需求研究透了,把车内体验做到极致,大家还是愿意买单的。

如果说车卖得不好只是生意上的问题,那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有点伤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冲着理想这个牌子的根基来的了。

这就是舆论上的攻击。

以前,理想在网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从理想MEGA那个“棺材车”的外号开始,风向就彻底变了。

理想新车遭质疑,车主被骂,车企该负何责?-有驾

这背后,其实是有组织的、系统性地在瓦解理想的品牌价值。

理想这个牌子,最核心的价值就两个字:家庭。

围绕着家庭,是幸福、是责任、是安全、是稳定。

这些美好的词汇,共同构成了理想的品牌形象,也是大家愿意花几十万买它的原因。

而现在,对手的攻击,刀刀都砍向了这个核心。

第一轮攻击,就是针对MEGA的造型。

表面上看,是大家开玩笑,说它长得像什么。

理想新车遭质疑,车主被骂,车企该负何责?-有驾

但往深了想,这招特别阴险。

它是在利用中国人骨子里对不吉利事情的忌讳心理。

谁家买车不是图个吉利、图个平安呢?

特别是对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平安是天大的事。

把一辆主打家庭幸福的车和一个不吉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就是在潜在用户的心里种下一根刺,让你每次看到这车,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这种心理上的攻击,杀伤力非常大。

如果说第一轮攻击还只是针对一款车,那第二轮攻击就更狠了,它直接对准了所有的理想车主。

理想新车遭质疑,车主被骂,车企该负何责?-有驾

这段时间,网上突然一下子冒出来好多视频和帖子,内容都是理想汽车在路上加塞、乱停车、开斗气车等等,然后评论区就开始带节奏,把个别车主的行为上升到整个群体,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开理想的,素质都不高。”这招更歹毒,它不是在说车不好,而是在说“开这车的人不好”。

你想啊,理想一直说自己是“幸福的家”,一个幸福的家庭,大家心里想的都是和和美美、有责任感的好人。

现在有人非要把理想车主和“没素质”、“路霸”这些词绑在一起,这不就是想告诉所有人,买这车的人形象不好,从而让你对这个牌子产生反感吗?

这就等于是在挖理想品牌的根基。

当一个品牌和负面的人群形象绑定在一起,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理想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在产品层面,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它原有的优势正在被对手快速模仿和超越,而自己的创新又没能踩在点子上,导致了销量下滑。

另一方面,是在品牌层面,它赖以生存的“家庭”核心价值,正在遭受着有预谋的、系统性的舆论攻击和污名化。

一个车企,既要应对市场上看得见的刀光剑影,又要防范舆论场里看不见的冷箭,这日子确实不好过。

从一个行业的领跑者,到如今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理想的这几步棋,确实是走得有些艰难和被动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