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霸榜,政策助力,油车空间被挤压

榜单一出来,很多人习惯性地先找自己熟悉的名字,看一眼前五名,就感觉和上个月、上上个月没啥变化。吉利星愿和特斯拉Model Y隔三差五就轮流坐头把交椅,这场“宫斗剧”演得越来越娴熟,你追我赶都懒得做过多解释,好像“你行我也行”、“你火我也火”,观众早看麻了。但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这两款车能一直站在榜单的顶端?难道真的是偶然吗?

细琢磨就能发现,榜单前三都是纯电动车型。第三名还不是别的,正是那个“神车”五菱宏光MINIEV。这下子大家应该明白点啥了吧?以前咱说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很多人半信半疑,现在排行榜干脆就给你明晃晃摆上来了,让你没法不信。咱再仔细问一句,凭什么纯电能爬到顶上?新能源真就这么牛?

先说第一个原因,政策导向。这些年国家和地方鼓励新能源,力度那叫一个大:补贴、免购置税、牌照优先、一堆环保号召。搞到最后,普通人买车首先得想想“新能源政策用得上用不上”,搞得油车要不就是彻底卷价格,要不索性直接转型。

再一个,技术成熟和成本下探。以前说新能源车续航焦虑,充电不方便,现在你看,新能源的续航动不动500公里起步,充电桩小区到处装,快充三五十分钟能跑一两百公里,家用上下班绰绰有余。而且价格越来越便宜,五菱宏光MINIEV三四万块钱,谁不心动?连“多买一台当菜车”的都大有人在。

别以为新能源只有便宜车撑场面。特斯拉Model Y这种高端车型也能“爆单”,这一点说明新能源在不同领域全面开花:穷的买便宜,有钱的买贵,还有一大堆夹在中间的看重性价比。这可比油车那种只靠低价走量模式强多了。

你要说油车一点希望没有,那倒也不至于。比亚迪这个品牌现在舞得正欢,榜单里一数,比亚迪自己就四个席位。这家公司会玩:混动、纯电、增程全都有,花样百出,消费者没理由不选。比亚迪秦PLUS连续好几个月销量“二十万打底”,海狮、秦L、海豹也是矩阵式出击,正应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但有趣的是,比亚迪它虽然是新能源龙头,它的插混车型核心其实就是“油+电”的组合,把油车和电车的优势糅合在一起。你说它属于油车还是电车?其实有点分不清了。

这么一分析,你是不是觉得,油车的空间被一点点挤压出来的?翔实的数据*告诉我们,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突破55%,新卖出去的每100辆新车里,有55辆是新能源车。你要再往回看五年前,新能源还处于“试验田”,感觉像是未来的事,结果现在就成了主菜,油车成了副食。

那为啥油车还没彻底“死透”?你看榜单上又不是没有油车,日产轩逸、大众朗逸、吉利博越L都还活蹦乱跳。其实,这三款还能进前十,有点像“英雄迟暮”,靠着品牌、性价比和口碑硬撑着。例如朗逸,老百姓要买车图的就是经济耐用,一台朗逸优惠后下来就六万多,谁还去看什么高科技、花里胡哨的功能?家里用、开着皮实、修车便宜、不怕电池寿命,开到报废都行。

轩逸另有一套玩法。它虽然是油车榜代表之一,但也给你加了“汽油电驱”,把油车和电驱的优势糅一起,动力平顺、油耗低,感觉就是“新能源的马甲”。很多60后、70后或者保守点的消费者,就认踏踏实实这款老车型:“买新能源不放心,还是轩逸好用。”

而说到吉利博越L,其实人家在汽车圈被说“自家人懂自家人”。多少钱能买到SUV外观、空间、动力都不差的国产车?十万多一点,买了图什么?就是觉得“国货崛起,老百姓买得起,修得起,用得起”。有钱人去追潮流,普通家庭还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么看,油车不是“死”,是活得“低调”,悄悄给最踏实的一批人兜底。

但油车到底为什么卖不过新能源?咱们理性点想一想。

首先,燃油车的油耗成本越来越高。油价年年上涨,随便一箱油动辄四五百,一线城市车辆限号、限牌不断,用户心里也打鼓:省钱为先。新能源车一次充电最多几十块,谁还折腾着把加油站当家?

其次,用车场景变了。现在城市堵车,偶尔郊游,短途代步成了硬性刚需。燃油车优点在于高速长途,可现如今大部分人一年就自驾一两次,剩下时间都是上下班。电车充电快,续航长,保养省心不麻烦,谁还愿意多掏几千块买油烧,不心疼?

再者,新能源产品创新力度大,传统油车还停留在“微创新”阶段。你看今年的新能源发布会,一堆黑科技上车:智能驾驶、全景影像、大屏语音、远程解锁、OTA升级、激光雷达……油车能玩这些?大部分油车厂家还在更新换代动力总成,就怕折腾多了钱花出去收不回来。

有人会问了,新能源车会不会像当年P2P理财那样,把风头全占了最后“玩砸”?说实话,这话不无道理,但现在来看,风险主要在电池技术、二手车保值和充电基础设施上。只不过,这些年新能源行业卷得太狠,技术日新月异,前两年喊的“动力电池10年报废”现在都没人提了,反倒是大部分用户换车频率越来越快,对电池衰减灵敏度越来越低。真正让人担心的,是那些老旧小区充电桩铺设慢,家里既没有私人车位,也没有快速充电桩的,买电车就成了“空中楼阁”。

新能源车霸榜,政策助力,油车空间被挤压-有驾

还有些人死守油车,说纯电车跑长途没安全感。这个逻辑其实也对。你说一个人喜欢自驾万里走单骑,纯电车肯定绑手绑脚,这本质上属于少数人的需求。大部分城市居民,并不是年年都去青海西藏,要是每天只是上下班、周末买菜、偶尔兜风,新能源正好满足他们的痛点。

新能源车霸榜,政策助力,油车空间被挤压-有驾
新能源车霸榜,政策助力,油车空间被挤压-有驾
新能源车霸榜,政策助力,油车空间被挤压-有驾

那么最后一个灵魂拷问:油车的时代是不是彻底结束了?

其实并不是。油车只是退出了“主角光环”,开始成为“配角”。它会在某些特定场景长久存在——比如偏远地区比如用车强度高比如老爷车爱好者。但主流市场一定是新能源唱主角,油车渐渐边缘化成为补充。这跟以前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切换如出一辙:功能机不是消失了,而是被智能机彻底压制,剩下的留给特殊群体慢慢咀嚼怀旧。

新能源车霸榜,政策助力,油车空间被挤压-有驾
新能源车霸榜,政策助力,油车空间被挤压-有驾

回头想想,这几年汽车行业变化比过去二十年都大。以前大家总觉得换代就是“再漂亮点、再快点”,现在画风一变,买车仿佛买手机,看配置、看系统、拼智能。油车本身没啥大毛病,就是跟不上大趋势。时代的“列车”开起来,谁都拦不住。

所以说,讨论油车死没死,不如说油车已经“从C位转为幕后”,新能源才是剧本里的新主角。未来买车,肯定会有更激烈的争斗,新能源不断创新,油车则慢慢转型自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油车想“重新来过”,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大势就是大势,没什么道理可讲。这就是现实,认了吧。

最后送大家一段话总结今天的讨论:油车没有一夜之间消失,只是慢慢退出了视野;新能源不是横空出世的救世主,而是踩着油车的肩膀一点点爬出来的。选择什么车,终归取决于自己怎么用、怎么想。车这个东西,是帮你通勤的,不是帮你争口气的。别管榜单怎么更新,走哪条路都别忘了——做选择时,记得用脑子,不要跟风。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