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汽车行业风云变幻的舞台上,2025 年 7 月 22 日,一则重磅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 —— 三菱汽车正式切断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联系,同时暂停该合资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这一果断之举,意味着这家在华夏大地辛勤耕耘四十载的日系汽车巨头,彻底告别了中国汽车生产的领域。
回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脉络,近年来,电动化浪潮汹涌澎湃,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着行业格局。中国汽车产业更是一马当先,在电动化转型道路上疾驰猛进。在这场席卷全球的变革风暴中,三菱汽车经过对自身在华战略的深度反思与全面评估,最终无奈地做出终止合资的艰难抉择。正如其相关负责人所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速度之快,犹如闪电划破夜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话语间,尽显面对时代洪流的无力与无奈。
事实上,这场告别早有迹可循。早在 7 月 2 日,原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便悄然摘下旧牌,换上 “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的崭新招牌。通过工商信息查询可知,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老牌股东已悄然退股,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取而代之,完成了股权的新旧更替,这无疑为三菱汽车的离场奏响了前奏。
从整车制造到核心发动机业务,三菱汽车在中国苦心经营的生产布局至此全面归零,一个时代正式落下帷幕。
回首三菱汽车在华的四十年历程,犹如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外资车企奋斗篇章。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蹒跚起步阶段,汽车市场需求旺盛但技术相对落后。三菱汽车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机遇,凭借先进的发动机技术,通过与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两大平台展开技术合作,成功叩开中国市场大门。其发动机凭借卓越性能,成为众多自主品牌汽车的 “动力心脏”,一度占据国产车型近三成份额,在当时的中国车市可谓风头无两。
到了 90 年代,三菱汽车更是凭借帕杰罗 / V33 等进口车型,以其卓越的越野性能,迅速成为公务车市场的热门选择。1996 年,北京吉普投产的帕杰罗 Sport,进一步将三菱汽车的越野基因深深植入中国消费者心中。然而,如同所有的传奇故事都难免波折,200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 “刹车油管事件”,如同潜伏在平静海面下的暗礁,重重撞击了三菱汽车的品牌信誉,为其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2006 年,三菱汽车与广汽集团达成合作,在长沙建立广汽三菱工厂,开启国产化进程。欧蓝德、劲炫等车型一经推出,便凭借时尚外观、良好性能及合理价格,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2018 年,广汽三菱销量一举飙升至 14 万辆的历史巅峰。彼时,长沙工厂总投资超过 50 亿元,4000 余名员工在这里挥洒汗水,生产线上一片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向。2019 年,雷诺 - 日产 - 三菱联盟内部矛盾不断,内耗严重,犹如一场风暴,瞬间打乱广汽三菱的发展节奏,使其发展势头急转直下。进入 2020 年代,广汽三菱市场表现愈发低迷:2022 年,工厂产能利用率仅 16%,偌大的工厂显得格外空旷;2023 年 3 月,整车生产被迫暂停,同年 10 月正式宣布退出整车业务;2024 年 7 月,广汽埃安以 1 元象征性价格接手长沙工厂,为三菱汽车在华整车业务画上句号。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不少车主对广汽三菱与东南三菱有着深刻记忆。车主陈先生回忆起自己的广汽三菱欧蓝德,满是感慨:“当年买这车,就是看中它空间宽敞,四驱性能强。一家人自驾出游,无论遇到怎样复杂的路况,它都能轻松应对。这些年,它陪着我走过许多地方,从来没出过啥大问题,质量真的没得说。” 谈及广汽三菱如今退出中国市场,陈先生眼中满是失落:“以后在路上看到同款车,肯定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毕竟它承载了我太多美好回忆。”
而曾拥有东南三菱翼神的吴女士也表示:“我的翼神开起来操控感十足,外观时尚动感,当年开在街上回头率可高了。虽说内饰部分地方塑料感稍强,但发动机性能稳定,油耗也不高。现在路上东南三菱的车越来越少见,偶尔看到一辆,就会想起自己开车时的快乐时光。” 在她看来,东南三菱的车性价比颇高,当年自己就是被其出色动力与亲民价格所吸引。
业内专家分析,三菱汽车黯然离场并非偶然。在电动化转型这一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赛道上,三菱汽车表现迟缓,宛如一位跟不上节奏的参赛者。其末代车型阿图柯不过是换标版的埃安 V,且长达 6 年未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最终在新能源汽车的滚滚浪潮中被远远抛在身后。作为日系车企中首个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跨国品牌,三菱汽车四十年在华征程的终结,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写照,更是给所有外资车企在华发展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