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五强出炉,华为小米成功入围,八成品牌恐被淘汰!

2033年的全球汽车市场,谁会笑到最后?在电动车领域,中国车企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追赶与超越。在2022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销量冠军却仍未完全在利润层面笑到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最近的一句线下演讲,犹如一枚重磅炸弹:“中国车企的钻石十年已经到来,上半年亏本卖车,是为了十年后全球范围收割。”究竟是什么让中国车企敢喊出这种豪言壮语?未来十年,全球市场真的如他们预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吗?资本、技术和全球市场又将如何站队?

何小鹏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五强出炉,华为小米成功入围,八成品牌恐被淘汰!-有驾

此话一出口,立刻引起国内外行业热议。何小鹏的自信从何而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真的能在未来10年里一个反角翻盘?有人指出,中国车企虽然在技术上已经和国际巨头错位竞争,但至今为止,很多企业的账面依然亏损。以2022为例,比亚迪虽然销量突破186万辆,可利润率却不及特斯拉的一半;蔚来、小鹏等颇具代表性的造车新势力则始终在“卖车多亏钱多”的怪圈里打转。在全球车展中,特斯拉、大众、丰田等巨头依然抢占风头。那为何中国车企还有底气喊出“钻石十年”?何小鹏只是放狠话唬人,还是确实发现了什么重大机遇?真相看起来很复杂,我们需要从深处挖掘。

先来拆解一下,中国车企为何把2033视作一个重要节点。这其实和两大核心因素有关:技术自研的突破和全球市场的结构变化。

何小鹏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五强出炉,华为小米成功入围,八成品牌恐被淘汰!-有驾

技术方面,从原本都靠外企供应的电池、芯片,到如今国产自研比例迅速提升。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带来了安全性与续航能力双提升;华为聚焦智能驾驶,通过“问界”系列将AI应用到车辆生态系统。小米则在跨界创新上风头正劲,把智能家居和手机生态的技术优势完美接入汽车领域。对比来过去国际巨头长期靠电池技术赚得盆满钵满,而我国车企则面临核心配件受制于人的困境,眼下这一尴尬局面逐渐被改写。

市场这一块,中国车已经杀出了一片天地。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达到67万辆,同比增长85%。无论是东南亚市场的崛起,还是欧洲消费者对性价比车型的追捧,国产车企的出海征程正在步入快车道。更多品牌选择登陆陌生国际市场,试图撬动特斯拉、大众的传统份额。专家提醒,国际市场虽然蓝海广阔,但想要站稳脚跟,还远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2022虽是起点,2033的远景却仍充满未知。

何小鹏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五强出炉,华为小米成功入围,八成品牌恐被淘汰!-有驾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钻石十年”的说法其实并不乐观。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汽车投资报告,新能源车企融资规模在连续几年狂飙后,2023年开始逐渐进入增速放缓阶段。蔚来、小鹏等品牌的运营成本难以压低,下沉市场增量也在遭遇挑战。另外,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并非全然乐观。比亚迪虽然仍是销量王,但因高端化车型定价问题,部分老用户反馈逐渐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其他品牌;蔚来曾寄予厚望的ET5车系,也未能如预期般打开更广阔消费群体的心门。理论上讲,这些问题是可以在未来通过技术升级解决的,但一旦全球市场饱和、优质供给产生压迫,那些没足够底气的企业会瞬间出局。

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对于技术研发的担忧,二是对互相压价竞争的质疑。张永伟曾公开表示,未来几年,全球市场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将趋于集中化与细分化,既拼技术又拼生态链。没有研发实力、不具备独特卖点的车企,注定将在洗牌战中沦为炮灰。中国车企由于过度追求规模效应,频繁展开价格战,让人不禁怀疑这些企业是否有足够长远眼光来应对2033年的终极“全球大翻盘”。

就在何小鹏的预测引发争议的一个出人意料的数据浮出水面:中国早已悄悄占领了全球电动车所需稀土资源供应链的上游市场!这是一场暗战,远比普通消费者注意到的电池品牌之争更深刻。你知道全球稀土制造商的主要原料从哪里来吗?答案是中国!中国稀土占到全球总产量的近70%,尤其是在高性能电池、智能芯片制造领域,离开中国的稀土资源,几乎所有车企都面临成本失控的风险。特斯拉目前的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部分关键资源都直接依赖中国矿产。

这个惊天反转直接让许多原本看衰中国车企的人瞬间改变了观点:如果上游资源供应链被国产品牌牢牢掌控,那么未来在国际市场展开价格竞争时,中国车企岂不是自带主场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上游资源掌控力让国产车在生态链整合方面远超国际巨头。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不禁让人期待2033年时中国车企的表现。

掌握资源和真正做好车还不是一回事。表面上中国企业的成本在全球市场更具竞争力,但有一个问题始终不是秘密:国产车企的全球品牌溢价远比不上国际巨头。比亚迪虽然销量一骑绝尘,可是价格上始终倾向中低端,高端市场的战略布局仍未见大突破;小鹏、蔚来也多次曝光财务困顿,资金问题没解决,2033年也许迎来的不是钻石十年,而是一场更惨烈的洗牌战。

产业链和全球贸易关系复杂多变。虽然中国在上游资源供应链有优势,但随着部分国家试图推进“脱中国化”政策,未来这场供应链战火还会蔓延。美国和欧洲近年来筹划矿业扩展项目,希望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东南亚市场虽然被视为潜力股,但特斯拉和日本车企早已加大对当地消费者的调研,想抢占更大的份额。

分歧进一步加深:国产车目标直指全球,但仍有品牌间市场定位不统一,有些继续走低价路线,有些试图转型豪华车路径,一旦内部协同不足,钻石十年的愿景或许将难以兑现。

不可否认,中国车企的进步令人欣喜,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的开拓让人看到希望,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什么钻石十年,说到底还是一种宣传手段。本质上,汽车行业是一个烧钱的战场,看的不是谁叫得响,而是能不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熬完残酷的淘汰赛。国际巨头们可不是省油的灯,中国车企既是中国制造的代表,也是中国消费者的希望。他们要想成长为全球市场上的“收割机”,恐怕还得解决资金链安全、供应链稳定性、品牌溢价等基础问题。

我们也要替消费者提个醒,亏本卖车看似是走低价战略,可这样的策略最终会不会让消费者在质量上付出代价呢?特斯拉过去几年虽然也频繁降价,但这家公司依然靠强劲的盈利能力赢得了全球认可,国产车企能否复制这一戏码?

钻石十年,听起来美好又有激情,但国产车企的品牌溢价还比不上国际巨头。从一种观点来中国车想要赚全球的钱,价格是否得继续便宜?从另一种角度压价抢市场,会不会让品质“止步不前”?对此,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