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IAA慕尼黑车展开幕当天,一辆搭载卓驭NOA系统的红旗天工05在德国街头完成了一次近乎“隐形”的智驾穿越——全程未发生一次人工接管,成功应对欧洲复杂环岛、窄路会车与有轨电车混行等典型场景[电车通现场实测]。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中国智能驾驶方案全球化落地能力的实证。在硬件完全一致的前提下,这套基于高通SA8650P芯片平台的系统,展现出令人惊讶的跨区域适应性,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企业正从“出海”迈向“扎根”。
行驶在慕尼黑老城区,车辆频繁遭遇多岔路口与非标准环岛结构,这类场景对路径规划与决策逻辑要求极高。卓驭NOA通过强化感知融合算法,在未依赖高精地图的情况下,准确识别环岛入口与让行规则,并在多车交汇时完成流畅汇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特有的“左转让行”规则——即左转车辆必须让行对向直行及右侧行人,系统在多个交叉口均能精准判断路权归属,响应时间平均低于300毫秒[电车通延迟测试]。相比之下,部分本土品牌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此类场景下仍需驾驶员频繁干预。
面对欧洲城市普遍存在的窄巷与临时占道施工区,卓驭NOA展现出良好的空间理解能力。其采用的“前前融合”技术将激光雷达与视觉信号在硬件层同步,实现毫秒级数据对齐,显著提升障碍物识别精度。例如在一条宽度不足3米的单行道中,系统提前识别出停靠的工程车与临时锥桶,并自动调整轨迹完成安全避让。这一表现得益于其搭载的“激目2.0”传感方案,该方案整合了纯固态超广角短距激光雷达“知周”,其水平视场角达120°,垂直视场角达75°,可有效覆盖传统盲区[卓驭官方技术文档]。相较之下,主流前向激光雷达视场通常仅为30°-40°,难以应对侧向突发状况。
红绿灯识别是跨国部署的另一大挑战。由于中德两国信号灯布局差异显著——德国多采用立柱式横向排列,而中国以悬臂式纵向为主——卓驭在模型训练中引入了动态距离补偿机制。实测显示,车辆在接近路口时会主动保持比国内更长的跟车距离,确保红绿灯完整落入摄像头视野范围,识别准确率达98.6%[电车通连续100次测试统计]。这种“以空间换识别”的策略虽牺牲了部分通行效率,但极大提升了系统鲁棒性,体现了工程化思维中的安全优先原则。
然而,技术先进性并不能完全覆盖文化层面的交通默契。在高速公路驶出匝道时,系统未能像当地司机那样提前打灯示意并缓慢减速让行,而是采取较为机械的降速方式,引发后方车辆短暂鸣笛。类似情况也出现在自行车道借道右转场景中,系统对骑行者的预判略显保守,导致等待时间过长。这些问题并非源于算法缺陷,而是本地化驾驶行为数据积累不足所致。据卓驭透露,其德国分公司已启动本地测试车队建设,计划年内覆盖德国全境主要城市道路,采集真实驾驶习惯数据用于模型迭代[卓驭欧洲战略发布会信息]。
支撑这一全球化布局的,是卓驭软硬一体的技术架构。其域控制器采用高通SA8650P芯片,算力达30 TOPS,支持ASIL-D功能安全等级,完全满足欧盟法规要求。更重要的是,该平台具备高度可扩展性,既能运行L2级高速NOA,也可升级至L3/L4级自动驾驶,避免车企重复投入。目前,卓驭已与大众等欧洲头部车企展开技术对接,旨在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高性价比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车企在欧洲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已达12.3%,同比增长4.7个百分点[ACEA数据],背后亟需本土化智驾技术支持。
未来一年,卓驭将在欧洲部署超50台测试车辆,覆盖城市、高速、乡村等多种场景,目标是将NOA系统在非结构化道路的接管率控制在每百公里0.5次以内[内部测试目标]。同时,其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与多模态交互平台也在同步推进,计划于2026年实现全栈产品落地。尽管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曾指出“欧洲消费者更喜欢自己开车”,但随着年轻一代用户对科技接受度提升,以及城市交通压力加剧,辅助驾驶正从“可选”变为“刚需”。据JATO Dynamics调研,2025年欧洲消费者购车时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关注度已升至68%,较2020年翻倍[JATO调研报告]。
从慕尼黑街头的一次无声穿越,到未来百万级车队的智能升级,卓驭正在书写中国智能驾驶出海的新范式。技术可以复制,但场景理解与本地化深耕无法速成。当国产智驾系统不仅能读懂红绿灯,更能理解“打灯让行”的潜台词时,真正的全球化才算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