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

丰田埃尔法在日本呢,基本就是专门为多娃家庭量身定做的普通接送车,价格折算成人民币大概三五十万左右,满街都是,跟咱们的别克GL8差不多个意思。

到了咱们这边呢,它一下子变成了加价三十万还抢不到的“百万神车”,不仅成了老板们炫耀实力的搬家名片,还被说成是加价神话的代表。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如今这个车啊,从三十万一下子掉到两万,可偏偏没人感兴趣。这曾经的神话,怎么突然就凉了呢?

一台保姆车的封神之路

埃尔法的“神格”其实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的传说起点,不在大陆,而是在二十多年前的香港。

2002年,第一代埃尔法来到香港市场,以宽敞的空间和豪华的内饰为卖点,特别是那厚重的隐私玻璃,立刻赢得了香港明星们的喜爱。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你想啊,对于那些生活在聚光灯下的艺人来说,一个能够完全避开狗仔队镜头的私密移动空间,简直是天大的诱惑。从刘德华到王菲,再到曾志伟,埃尔法变成了香港娱乐圈每个人的“必备之选”。

这阵风不一会儿就刮到了罗湖口岸,内地那些有钱有势的阶层一看,香港大牌明星都坐这个,难不成就是身份的标志吗?一股追捧的浪潮立马就燃起了。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那会儿的埃尔法,基本都是靠香港或者东南亚的平行进口渠道零零散散地运到内地,丰田一开始也没打算在中国大陆大面积推广这款车,但市场的狂热让他们看到了商机。

就这样,一场堪称教科书范例的“控盘”大戏拉开了序幕,丰田特意收窄官方配额,官方渠道里就几辆车,制造出一种非常稀少的感觉。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可这就是人之常情嘛,毕竟物以稀为贵。原本在日本本土三十万左右的车子,经过一番倒卖和加价,落地价轻轻松松就破百万大关了。

到了2010年,丰田正式推出了第二代埃尔法的左舵版本,官方指导价定在六七十万左右,表面看起来挺“接地气”,实际上却给了加价的余地。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到了2015年,第三代车型的指导价直逼八十万,豪华商务的标签也彻底钉在了市场上,这时候,加价三十万才能提到车,已经成为圈内人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这样稀有的存在和高超的售价,反倒让它的象征意义更加强烈。买埃尔法,不再只是为了出行,而变成了一个“我有钱”的标志。它已经完全从一辆普通家用车,蜕变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商务社交工具。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百万豪车竟是空心大佬

当一个商品被光环包裹时,大家经常会忽视它的真实本质。不过,一旦光环散去,埃尔法那百万的售价背后“空心化”的性能就特别扎眼。这正暴露出了它神话背后那致命的缺陷。

最令人看不过去的是,它在安全性方面的虚实不一。一家专业机构拆解后发现,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埃尔法,竟然暗中少配了海外版本车型上原本就标配的后防撞钢梁。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更让人觉得尴尬的是,2022年那次碰撞试验里,这辆价值百万的豪车表现得糟糕透顶,A柱居然直接弯了,车门还因为变形卡死了。

这明显显示出对安全的忽视,跟它价值百万的身价形成了鲜明的讽刺,花了大价钱买来的车,不仅保护效果不上档次,反而变成了个“特殊照顾”的减配款。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看看技术方面,这台埃尔法就像是个从过去穿越过来的“老古董”,在自动变道、自动泊车这些高级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普遍成为国产十几万车型的标配的情况下,它依旧没有配备这些。

车机系统也是落后得不行,这些国产品牌玩的车联网、多屏互动啥的,那是得心应手,可是在它身上几乎一点影子都见不着。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开着价值百万的豪车,却还得用手机支架来导航,想想都挺搞笑的。这技术上的落后,让它那本该豪华的气势看起来变得脆弱许多。

让人心凉的还不止这些,丰田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更让消费者难堪。除了因为仪表盘出了问题、发电机磨损等事情多次召回,暴露出品控方面的漏洞外,丰田还在涨价的基础上,居然还打着各种名头收取所谓的“服务费”。

这一副表现,明显是在一次次地冲击中国消费者的忍耐底线。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国产天团围剿旧日神明

泡沫总有破碎的那一天,埃尔法的神话崩盘也不是偶然,而是国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消费者观念逐渐成熟共同推动的必然结果。

这场新旧势力的交接,埃尔法刚好成了那个被冲刷在沙滩上的前浪,转折点是在2021年,埃尔法的销量逐渐乏力,年销量跌破了两万辆这个关口。

到2022年,埃尔法的销量是2.1万辆,比去年少了12%,到了2023年,又跌到1.9万辆。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市场冷清得很,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价格,不少时候加价高达30万,结果一下子跌到两三万,就像跳水似的落下去了。可是,无论如何,展厅里依然还是没人关注。

让它崩溃的,第一是丰田自己产品线的分流,威尔法和更高端的雷克萨斯LM,把一些潜在买家给抢走了。不过,真正致命的打击,还得是外部因素。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国产的高端新能源MPV,就像一支支精兵强将,纷纷对埃尔法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冲击。腾势D9、理想MEGA、岚图梦想家、小鹏X9、极氪009……这些名字,短短几年内就迅速崛起,声势浩大。

这些车不仅在空间方面不比埃尔法差,还在智能化、配置丰富和乘坐体验上全面超越。大沙发、大冰箱、大彩电这些中国消费者喜欢的配置,它们全都给得挺满的。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更关键的是,它们更贴合中国用户的需求。国产新兴品牌用实力告诉大家,豪华不一定得贵,也不一定靠品牌光环堆出来,而是真正靠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体验赢得认可。

结语

埃尔法的跌落,并不是孤零零的事情,它反映出的其实是整个中国进口车市场曾经的辉煌不再的大背景。据统计,从2014年的143万辆达到顶峰之后,进口车的销量逐年走低,到2024年已不足70万辆,连跌了七年,负增长成了常态。

曾值三十万难觅踪影,如今两万无人问津的埃尔法,为何逐渐没落?-有驾

除了像保时捷、雷克萨斯这些少数品牌还能坚持得算体面外,大部分像丰田、大众之类的非豪华进口品牌都在逐渐被市场边缘化,状况越发严峻。

这其中的原因,是中国消费者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家变得越来越理智,不再盲目为那些虚高的品牌溢价买单。

现在市场的规则在慢慢变,胜负的关键已经不靠那些花哨的广告或虚构的故事,而更看重实际的技术水平和用户的评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