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全球首款CVCC发动机的诞生,让本田汽车以技术驱动闻名于世;2008年,一台台雅阁驶入中国,瞬间点燃了中高端家庭轿车市场。彼时的本田,风头无两,是街头巷尾汽车消费的热门话题。天有不测风云。仅仅过去短短一二十年,这个昔日的“神车品牌”已经走到了尴尬的十字路口。一个惊人的对比是2024年,比亚迪两个月的销量,就能超过本田整整一年的销量。本田,昔日的全球巨头,如今沦落到被一众国产新能源车企轻松超越的地步。究竟是什么让本田走向了今天的下坡路?它是否还有咸鱼翻身的可能?今天,我们就一起剖析这个问题。
抛开感情和滤镜,仅从产品力角度来本田如今的车型,真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包吗?老实答案恐怕要让人失望。面对国产新能源车的“卷王大战”,无论是设计、配置,还是智能化程度,本田的车型都显得像个“时光卡带”——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举个例子,国产新能源车里动不动就是大尺寸屏幕、智能语音助手、面部识别甚至L2级自动驾驶功能;而本田的车型呢?中规中矩、毫无亮点的内饰风格,机械化一键启动,多功能方向盘还得凑合用。看看配置表,根本没有一个“爆点”,有些人甚至戏称它是“汽车界的诺基亚”。但即便如此,它仍然在2024年卖出了85万辆,这着实有点反直觉。难道这年头85万消费者都被“忽悠”了吗?
事情没那么简单。汽车消费,并不像网购日用品那样单纯只是比价格、看外观。很多人买车时更看重品牌、口碑,甚至消费者多年积累下来的情感归属感。对于老一辈车主来“买本田”几乎等同于“买耐用、省心、省油”和“保值率稳如老狗”。早年间国产车还在为质量问题发愁之时,本田雅阁、飞度早已凭借扎实可靠的底盘技术和傲人的性价比积累了大量忠粉。对于这些人而言,本田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情怀和信任的象征。,即使本田的产品力被对手赶超,但短时间内,这种“惯性红利”依然足以让它撑住销量。
消费者的认知可以改变,但时间的“惯性”也会慢慢被市场大浪淘沙。和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的进程类似,用户对一款产品的忠诚是有限的。一台柴油车可以代表20年前的经典,但电动化、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谁再高举“开不坏”的老牌品控大旗,也无法永远对抗这场时代汹涌的浪潮。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本田的大势已去是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稍安勿躁。虽然本田面临严峻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日本车企都只能“抱头鼠窜”。事实上,本田、丰田、日产这些老牌巨头仍然有底气。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长期积累的技术储备和完备的产业链。日本在发动机研发领域的优势依然无人能及,其供应链体系的精密合作,也是世界公认的一流。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过去的辉煌”反倒成为它们转型的阻力。以本田为例,它内部的既得利益者盘根错节,看似一副“大象转身”的状态,实则问题重重。我们不妨详细拆解一下这种内部阻力。新能源车意味着“电动取代内燃”,于是传统的变速箱部门、电控系统、发动机研发部门,一个个都变成了“烫手山芋”。这些部门的领导人、工程师,数以千计的员工,谁愿意让自己几十年的技术储备突然消失?即便高层言之凿凿地提出改革方向,到了基层却往往变成口头表态、实际拖延的“阳奉阴违”。这种内部消耗,让本田的改革进度慢如蜗牛。
而与此外部竞争的压力也让人无法忽视。全球范围内,中国新能源供应链的速度优势和规模效应已经成为行业的一道“分水岭”。举个例子,目前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有半数以上是中国企业;无论是宁德时代,还是比亚迪,对产业链的统筹效率以及成本控制都已“内卷”到了极致。这对于依赖传统燃油车供应链的日本车企而言,是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挑战。
故事并不只停留在“劣势对比”的层面。就在行业转型看似难以推动之际,本田最近做出了一项看似“孤注一掷”的决定,那就是全面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2023年,本田正式宣布未来五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十款全新的纯电车型。它还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通用等强大合作伙伴,加速电池技术的研发。有人会问,这是不是意味本田终于醒悟、打算放手一搏了?
但细品之下,这些举措却充满了矛盾。就在本田进军新能源的口号高涨时,市场中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无论是比亚迪、小鹏甚至零跑,这些中国品牌已经占领了大量市场份额。面对这样一个“卷到头皮发麻”的市场,本田还能找到多少生存空间?它的新车型真的能达标吗?曾经凭借燃油车技术闻名的本田,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其实完全没有先发优势。尽管电池技术“弯道超车”听起来很美好,但摆在面前的现实显然很骨感。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高层率先转型,底层“冷嘲热讽”的心态依然顽固。据日本经济新闻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7%的传统研发工程师仍认为“油车的未来不该轻易被定义死”。一部分人甚至私下抵触新能源战略。如何统一这样的内部思想,已经成为摆在本田和其他日系巨头面前的一道“终极难题”。
随着本田的转型计划逐步推进,表面上一片大干快上的形势,但这种“表面平息”并不能掩盖其面临的更深层次问题。大众认知转变的速度远超品牌的掉头速度。本田虽然推出了一些电动车型,但消费者仍然流露出浓厚的不信任情绪。对于用户来买一台本田的电动车,并不亚于“赌博”——大家更愿意选择更成熟的国产车企产品。本田投身新能源市场,并不能掩盖其对智能化领域的短板。在L2自动驾驶、新型车载芯片、传感器等领域,中国企业的研发速度几乎每年一个飞跃,而本田尚未提出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方案。
更让人担忧的是,日本车企的传统强项——海外市场,也逐渐受到侵蚀。比如在欧洲,特斯拉已经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东南亚,比亚迪和吉利等中国车企也已经先后布局。作为一个工业化经验丰富的岛国,日本真的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战略转型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生疑。
“本田真的老了吗?”如果你问我,我的回答可能会很直白不是本田不努力,而是这个时代太快了。这种“努力跟不上变化”的困境,让人不禁感慨,工业巨头也会有“中年危机”。有人说本田的优势在于稳扎稳打,但试问,在这个不进则退的新能源时代,靠“慢”真的能赢吗?本田有底牌,也有问题,但它的最大敌人其实从来不是其它车企,而是那个过于依赖过去的自己。
看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问如果中国车企能打趴这些曾经的“汽车霸主”,我们到底是该自豪,还是该担忧他们会最终翻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