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半年前那起让全网揪心的小米SU7高速车祸吗?三个年轻的生命,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光,一辆本该承载科技与希望的国产新势力轿车,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当时很多人说:“这车是不是太激进了?”“辅助驾驶真能信吗?”质疑声一片。可谁能想到,时隔半年,小米一记“主动召回”操作,直接把11.68万辆车拉回车间,就为了修一个“极端场景下可能失灵”的L2高速领航功能。这事儿,你说是打脸?还是支棱?
说实话,作为天天跟车打交道的老司机,我得说一句公道话:召回不可怕,可怕的是装看不见。你看这次,小米自己查、自己报、自己改,态度干脆利落,比某些品牌出事就甩锅“司机操作不当”的强太多了。而且你细品,这次召回的车型覆盖了从2024年2月到2025年8月生产的SU7标准版——注意,是“标准版”,不是顶配。这意味着啥?意味着小米没想着“先保高端形象”,而是直接把问题摊开,全员整改。这份担当,真香。
那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台让全网又爱又怕的小米SU7,它到底是一台怎样的车?
先说外观,小米SU7刚亮相那会儿,多少人说它“像保时捷”?但实车摆在面前,你真会觉得:这颜值,上头。低趴的车身、溜背造型、无框车门、还有那贯穿式尾灯——晚上一亮,妥妥的“出片利器”。风阻系数只有0.195,这在量产车里几乎是天花板水平,不仅好看,还真的能省电、跑得稳。走在街上,别说,走路摇头晃脑的人还真不少,毕竟这车往那一停,确实有排面,上桌第一个动筷的底气都有了。
坐进车内,扑面而来的是“极简科技风”。15.6英寸中控大屏+7.8英寸仪表盘,没有多余按键,所有功能都靠语音或触控。高通骁龙8295芯片加持,系统流畅度没得说,小爱同学也能听懂不少“人话”。座椅包裹性不错,尤其前排,跑长途不累。但你要说豪华感?和50万级的蔚来ET7比,还是差了点火候。用料够用,但没到“奢华”级别,毕竟成本得控制,不然价格怎么压到21.59万起?
说到价格,这可是小米SU7最“杀疯”的地方。21.59万起,对标的是特斯拉Model 3,可配置却直接拉满: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电动尾翼、空气悬挂(高配)、后轮转向……这配置,放以前得40万往上才敢想吧?难怪当初发布后订单爆了,雷军都得出来劝大家“别抢了,产能跟不上”。
可问题也正出在这“拉满”的智能驾驶上。这次召回的核心,就是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判断失误。比如施工路段临时改道、静止障碍物识别延迟等。系统以为能绕,结果没绕成;你以为它能刹,它却只减速。两秒之间,生死一线。这不怪车主“手慢”,而是人机责任边界太模糊。你说你开了辅助驾驶,大脑就容易放松,可系统又没到“完全自动驾驶”的水平,这不就是典型的“鸡肋期”陷阱?
咱们拿它跟两个对手比比看。一个是特斯拉Model 3,老牌选手,FSD(完全自动驾驶)虽然还没完全落地,但Autopilot的稳定性确实久经考验。可问题是,Model 3内饰太素了,坐进去像“毛坯房”,价格还比SU7高一截。另一个是极氪007,同为国产新势力,操控稳、底盘扎实,用料也厚道,但智能座舱的“灵气”差了点,语音反应慢半拍,年轻人玩不“上头”。
所以你看,小米SU7的优势在哪?它把“智能体验”做到了同价位顶呱呱的水平。车机快、颜值高、加速猛(百公里加速5.28秒),还自带“生态互联”——手机一碰就控车,空调提前开,行程自动同步,这体验,买菜车都羡慕。可它的软肋也明显:安全边界还不够清晰,用户教育没跟上。技术本身没问题,但“你敢不敢完全信任它”才是关键。
再回到那场悲剧。三条年轻的生命,换来了11.7万辆车的系统升级,代价太大了。但换个角度想,如果这次小米选择沉默,那才真的“天塌了”。现在主动召回,至少证明它没把用户当小白鼠,而是真正想把产品做好。OTA升级推送后,系统会加强对静止障碍物的识别逻辑,增加更强烈的接管提醒,甚至可能加入“驾驶员注意力监测”——这些,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进步。
所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现在还会买小米SU7吗?会,但我会更清醒。我不会在大雨天、大雾天、施工路段打开NOA;我不会边看电影边让它自己跑;我更不会觉得“买了SU7就等于买了自动驾驶”。它是一台好车,但不是“神车”。它有激情、有科技、有性价比,但也需要你用理性去驾驭。
最后问大家一句:这样的小米SU7,你会考虑入手吗?
如果是你,面对L2辅助驾驶,你敢完全放手吗?
你觉得,技术进步和生命安全之间,该怎么平衡?
评论区聊聊,你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