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寂了两年后,曾深陷破产重整泥潭的威马汽车,终于吹响了正式复产的号角。
9月6日,威马汽车官方微博(IP地址显示广州)发布了《致供应商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标志着这家曾深陷困境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引入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翔飞)后,正式迈出复工复产步伐。
政府搭台,新股东唱戏
根据白皮书披露的信息,依据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5年4月3日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翔飞作为重整投资人和新股东,已全面接管原威马核心的四家公司实体(威马汽车科技集团等,统称“威马四公司”)。当前工作重心是推动威马EX5和E5两款成熟车型在温州制造基地的快速复产。
此外,白皮书还详尽地披露了温州市政府为威马重生提供的“护航”措施,力度空前:
专项工作组协调: 温州市政府及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立专班,协调本地及浙江供应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融资渠道疏通: 在政府协调下,翔飞正与当地金融机构对接,利用股东资产增信融资,保障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运营资金。
信用修复关键: 正努力恢复新威马的纳税和银行信用评级,重建金融机构和供应商信心。
政策红利预期: 考虑在合规前提下,对复产、技改、研发、市场推广给予补贴,并优先纳入本地公共采购,支持品牌重建宣传。
与此同时,法院裁定的重整计划为处理历史债务提供了法律框架:小额供应商债务(≤15万)将在6个月内现金清偿;大额债务采用“15万现金+信托受益权”组合清偿方式。白皮书明确区分了纳入重整的“威马四公司”资产/债务与未纳入的其他威马体系公司,为新公司“轻装上阵”扫清了部分障碍。翔飞也高调发布了《采购廉洁自律承诺》,强调公平透明、反腐败合规,意图修复备受创伤的供应链关系。
雄心勃勃的“三步走”:IPO仍是终极目标
翔飞为新威马勾勒了极具野心的复苏蓝图(2025-2030):
复兴阶段 (2025-2026): 2025年9月复产EX5/E5,目标产销1-2万辆;同步布局海外(泰国KD工厂,东南亚/中东市场);2026年目标产量飙升至10万辆。
发展阶段 (2027-2028): 年销量目标25-40万辆;量产高阶智驾车型,AI全链条赋能,并启动IPO筹备。
跨越阶段 (2029-2030): 挑战年产100万辆,营收1200亿,构建智慧出行生态。
产品层面,计划未来5年推出超10款新车,覆盖纯电/增程,涉及A00到C级的轿车、SUV、MPV及跨界车。营销策略聚焦老客户置换、发力B端(网约车、大客户、租赁)、出海(2026年出口目标占比30%)及多元化渠道建设(Store+Station+Spot+生态伙伴)。
现实与挑战
威马的重启,固然备受关注,但其回归之路也注定艰难。
首先是市场格局的变化,新股东翔飞汽车必须意识到,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烈度已远超威马鼎盛时期,市场巨头开始出现:比亚迪凭借规模与成本优势开始掌控主动权;“蔚小理”等头部新势力经历洗牌后根基渐稳;华为系(问界、智界、享界等)携智能化与渠道势能强势崛起;传统大厂孵化的新能源品牌(如吉利的银河/极氪、长安的深蓝/阿维塔)攻势迅猛。价格战常态化,市场加速从“百家争鸣”向“强者恒强”集中。
其次,威马复产的产品——EX5和E5是2018/2021年推出的车型,其设计、智能化水平和性能在当前市场已无优势可言。尽管新威马规划在未来五年推出超过10款新车,覆盖多个级别和类型。然而,从规划图纸到具备真正市场竞争力、能快速上量并盈利的爆款产品,中间仍然隔着巨大的研发、验证和量产的时间鸿沟。
所以,翔飞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信心储备是基础,但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扎实的“产品储备”。能否快速推出真正打动消费者、具备差异化优势且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将直接决定新威马的生死存亡。
当然除了产品,翔飞还需要为新威马准备足够多的资金,去支持产品的研发、采购和营销工作的开展。因此,新股东在兑现其初期投资承诺(白皮书称10亿元)的同时,也要利用好政府协调的融资渠道,并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现金流监控和预警机制,确保运营资金安全。
结语:一场豪赌刚刚开始
威马汽车在温州基地的复产复工,是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产、拯救产业链的一次重要尝试,也展现了新股东翔飞入局的决心。政府的强力支持和新资本的注入,为其赢得了宝贵的“复活赛”入场券。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烈度已进入地狱模式,消费者更加成熟理性,资本更加谨慎挑剔。
翔飞接手的威马,品牌形象受损,产品急需焕新,供应链关系有待修复。所以,这是一场起点极低、难度极高的“复活赛”。
新威马能否真正重生,不取决于宏伟的蓝图和政府背书,而最终将取决于翔飞能否以破釜沉舟的意志,迅速构建起强大的产品定义、研发和落地能力,在严酷的红海中用一款款“能打”的产品杀出血路。 从复产老车到实现2028年IPO梦想,新威马和翔飞面前的路,注定漫长且荆棘密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