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喝茶,他突然冒出句——比亚迪夏Pro,这车咋样?激光雷达,都弄上了!我心里有点膈应,激光雷达加上去了,对智能辅助确实有提升,但别急着乐观,咱得先捋捋这车里的故事。
先说申报里头写得明明白白的,夏Pro的纯电续航是160公里。160公里,听着还凑合,但我心里其实有点嘀咕。毕竟我本身有点电池行业背景,160公里续航,对一个电池技术和国产新能源领头羊比亚迪来说,这数字简直太保守了。按我估算,36.6千瓦时的电池组放到整车上,CLTC工况下能跑150公里左右,那续航公布的数字160公里,也就是说厂家没瞎编。但问题是,160公里的纯电续航,放在现在市场,看着太吃亏——比亚迪自己有能力做更长续航,可为什么不做?朋友还吐槽,自己买夏老款的时候,都有七八万的优惠了。现在改成Pro,续航没上去,价格还没降,感觉就是咱这批库存存着不动呢。
那个天神之眼驾驶辅助系统,配合车顶激光雷达,这配备听着有点炫酷。家门口修理厂大哥说,激光雷达在实际路况里,识别能力确实强,尤其夜晚和恶劣天气下较传统摄像头更稳,反正识别距离和精度都好一丢丢。不过大哥也感叹,你说这玩意儿弄上去就是噱头,真用场几多还得看整个系统调校和后期服务。这就对了,硬件铺开容易,软实力不够真实用场少。
咱先扯个题外话,不知道你有没有开过装激光雷达的车,稍微窄点路,别说多紧凑点,路边树枝小孩子玩耍啥的,激光雷达得时时刻刻盯着,整车计算平台负荷其实挺大的。我跟供应链同事聊过,激光雷达系统集成难度比纯粹摄像头方案大很多,像给处理器加了个负重包,能不能顺畅运行,其实牵扯到芯片算力、软件算法调校,貌似一不小心就成虚有其表的概念车……
况且把激光雷达装上车顶也不是啥超级轻松的事儿。你没法偷工减料,必须抗震动、抗高温、抗雨雪,且不能太影响整体空气动力学。供应链里边,模组供应商给的东西必须稳定可靠,才不会卖车卖了半年出问题,这对厂家是个很大的运营挑战。别跟他们说什么就拍个广告用用,底层数据采集稳定才真重要。
再看人家竞争对手。腾势D9和传祺E9,两个国产高端MPV选手轮流圈地。腾势D9价位稍微高些,品牌溢价确实有点,配置也够丰富,包括智能驾驶辅助和空间实用性都被用户口碑点赞不少。传祺E9则走性价比路线,配置撒得开,价格也相对实惠。夏Pro想吃下市场,激光雷达和混动技术确实是亮点,但在品牌力和用户粘性层面,短时间内突破不容易。毕竟新技术对消费者来说也算隐形,见不到摸不到,还得卖得香。
我昨晚翻了翻自己笔记,发现夏Pro续航160公里和它的电池容量是硬伤。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是有绝对优势的,但居然在高端MPV里没推出一个续航超过700公里的纯电版本,反而还在混动上卡着160公里续航,这就挺怪的。我猜(这纯属我的小猜测,样本少别当真),可能是成本和价格考量让他们不敢轻易上量大的电池组——毕竟容量大,成本高,整车售价就高,市场可能接受不了。要是这样,纯电MPV市场根本没法从运营成本和客户心理角度吸引主流消费群体。
还有一种可能是,比亚迪更想保留差异化产品段位,不想让夏Pro吃到自己唐或者汉EV那种高续航车的市场,为了避免内部竞争把官方的价格压力降低(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说价格。现在夏Pro上市前夕,老款夏已经降了7到8万。这价格降幅不小了,买淘宝朋友提了辆老夏,说600公里五六十万的MPV,优惠这点,不卖嘛,卖了就是亏。我心里嘀咕,价格降了,那新升级的Pro,价格要是没明显下调,最终买家的钱包会怎么考虑?续航没大突破,价格没软下来,智能化装备再多,也挡不住消费者挑眼睛的狠劲。
顺带说句,我对这类新车型的聊天中还有些小烦恼。研发流程里,车企往往强调配置升级,实则是堆硬件,而研发投入和真实用户体验的提升常常脱节。我之前跟朋友讨论过这一点,他说,你看车企招的研发人员,也不都是一线研发出身,很多自媒体都说轻重缓急乱了套。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确实反映了汽车研发的现状:外观和智能设备可能快速迭代,用户感知的核心体验,比如续航、动力、可靠性,进步反而慢得让人不耐。
再跑题一下,我有时想,如果消费者可像购物App那样直接对比各核心配置,加入真实车主维修维护成本,包括续航衰减数据,售后满意度排名,那买车会不会更理性,也更有底气?但现实里,这类信息太碎,太散,车企又不迫不急待发布,消费者只能靠自己拼拼凑凑。你怎么看?
夏Pro的空间表现不算差,三米出头的轴距,坐在后排不会闷,坐过一次老款夏,感觉挤感比同价位多款豪华MPV弱,但我不确定Pro在座椅材质和调节程度上是不是有较大提升。尽管如此,买家在这一价位更多在意的是智能安全和续航,毕竟家庭出行安全第一,纯电续航实用性更实际。
说实话,我对夏Pro的看法是,智能化配置升级是卖点,但续航仍旧徘徊160公里,再加上价格问题,市场反响还得打个问号。真正的爆发,可能还得看后续价格战和用户口碑发酵的结果。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随着比亚迪越做越多车型,车型之间的内部消化关系会不会越来越复杂,产品线宽了,实际养活不过来的风险也高,供应链也会出现摩擦,供应商那边成本逼紧程度也不一样。这些变量,没人敢保证最后卖场上的价格和销量会一帆风顺。
等夏Pro上市,你会不会先去试驾?或者最关心激光雷达在真实城市交通中到底有多实用?我反正还想多看看,不缺什么打完折的存货,做纯电高续航版本可能更能打动我。
你又怎么看这160公里纯电续航的瓶颈?是成本和技术妥协,还是车企资源和市场博弈的结果?这事,值得深思。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