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不是车企?万亿帝背后的“麦当劳式”资本游戏

比亚迪不是车企?万亿“迪子”背后的“麦当劳式”金融游戏

你敢信吗?比亚迪一年卖500万辆车,真正赚的,可能不是卖车的钱。

这不是科幻,也不是阴谋论。5943亿的总负债,75%的负债率——这些数字曾让无数人惊呼“迪子是汽车界的恒大”。可真正扒开财报一看:它欠银行的钱,还不到总负债的7%。那剩下的93%呢?不是银行贷款,而是——它开给供应商的一张张“电子欠条”。

这玩意儿,叫“迪链”。

你以为比亚迪在造车?不,它在开银行。

一、迪链:一张“欠条”如何滚出万亿帝国?

我去试驾比亚迪海豹06的时候,销售随口提了一句:“我们这车,从电池到电机,80%的零部件都是自家兄弟企业供的。”我当时没在意,现在回想,这正是“迪链”生态的缩影。

什么叫迪链?简单说,就是比亚迪用自家信用,给供应商开电子欠条。比如,一家做轮胎的厂子给比亚迪供货1个亿,货一入库,比亚迪就开一张“7个月后兑付1亿”的电子凭证。供应商可以等,也可以拿去银行贴现——银行愿意收,是因为比亚迪信用太硬,几乎不会违约。

这不就是变相的贷款吗?可关键在于:这笔“贷款”对比亚迪来说,是无息的。而银行贷款呢?利息高、审批严、还要抵押。相比之下,用供应商的钱扩张,成本几乎为零。

这让我想起麦当劳。你以为它靠汉堡赚钱?错。麦当劳真正的利润,来自地产投资。它选址开店,低价拿地,等周边升值,转手就是几倍回报。表面卖汉堡,实则玩地产。

比亚迪呢?表面卖车,实则玩供应链金融。它把整个产业链变成自己的“无息银行”,用“迪链”把上下游牢牢绑在战车上。一分钱现金不花,钱却在体系内滚雪球——这就是“麦当劳式”的商业游戏。

二、试驾视角:从海豹06看“迪子银行”的底气

上个月我深度试驾了比亚迪海豹06 DM-i,跑了高速、城市、山路,总里程超300公里。这车官方说亏电油耗3.8L,我实测3.9L,这数据背后,是比亚迪“三电技术”的绝对话语权。

为什么它敢这么玩金融游戏?因为产品真的能打。

比亚迪不是车企?万亿帝背后的“麦当劳式”资本游戏-有驾

第一,技术自研是信用的基石。

海豹06用的第五代DM-i系统,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最高。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低的油耗、更长的续航、更强的成本控制。技术越强,话语权越大,供应商越愿意接受“迪链”。你想想,如果车卖不动,谁还敢拿你一张“欠条”当钱用?

第二,规模效应让“迪链”越滚越大。

比亚迪一年卖500万辆,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分钟卖出一辆车。这么大的体量,它对供应商的议价权极强。上游企业为了保住订单,宁愿晚几个月拿钱,也要维持合作。这就像银行吸储,储户越多,资金池越大。

我在试驾时特意问了车间主管:“你们回款周期多久?”他笑着说:“三个月是常态,但大家都认,因为迪子从没跳过票。”——信用,就是这家“隐形银行”的资本金。

三、用户真实体验:供应商的“甜蜜负担”

我认识一位做汽车线束的老板,给比亚迪供货三年。他告诉我:“去年我们接了8000万订单,迪子开了8000万迪链。我们等不起,贴现了6000万,利息5%,亏了300万。但没办法,现金流要周转。”

但他接着说:“可这300万利息,是我们付给‘迪子银行’的管理费。换来的是全年订单稳定、技术协同、甚至联合研发。比起去银行贷款,这成本低多了。”

你看,供应商看似被“占款”,实则也被深度绑定。他们用时间换确定性,而比亚迪用确定性换扩张资本。这不就是银行和储户的关系吗?

四、竞品对比:理想、小米为何玩不转“迪链”?

有人问:那理想、小米能不能也搞这套?

我试驾过理想L6和小米SU7,两款车都不错,但从金融模式看,它们根本玩不转“迪链”。

理想:依赖外部供应链,电池、电机全靠采购。它没比亚迪那么长的垂直产业链,议价权弱,没法大规模推“电子欠条”。去年理想现金流紧张,还得靠增发股票融资——这是典型的车企思维,不是银行思维。

比亚迪不是车企?万亿帝背后的“麦当劳式”资本游戏-有驾

小米SU7:虽然热度高,但年销量才几万辆,体量太小。供应商凭什么相信你?信用不是一天建立的。雷军再牛,也得先证明车能卖得动,才能谈“金融化”。

而比亚迪呢?从电池起家,20年深耕,把整个产业链吃进肚里。弗迪电池、弗迪动力、比亚迪半导体……全是亲儿子。这就像银行有自营资产,风险可控,信用自然高。

所以,“迪链”不是谁都能复制的。它需要三个条件:技术壁垒、规模体量、全产业链控制。三者缺一,游戏就玩不下去。

五、命门在哪?销量就是生命线

但再强的模式,也有阿喀琉斯之踵。

比亚迪的命门,就是销量必须持续增长。

一旦卖不动了,供应商开始怀疑“迪链”能不能兑现,就会集体要求现金结算,甚至提前贴现。资金链压力瞬间爆发,雪球就会从滚大变成崩塌。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被骂“价格屠夫”,比亚迪也要打价格战。今年它把入门电动车拉到5万元,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维持信用体系。

我试驾的那台海豹06,顶配才18万,配置拉满,性能越级。你说它亏钱卖?可能。但比起信用崩塌的代价,这点亏损算什么?

六、未来展望:是创新,还是风险?

这种“车企+银行”的模式,是创新,还是危险?

从效率看,它是创新。

它把供应链变成资金池,减少了对传统金融的依赖,加速了扩张。全球车企都在学,特斯拉也在推自己的“供应链融资平台”。

比亚迪不是车企?万亿帝背后的“麦当劳式”资本游戏-有驾

但从风险看,它也是把双刃剑。

一旦市场逆转,信用收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就像恒大,表面风光,实则靠“商票”滚动,最终崩盘。

所以,比亚迪必须持续用产品说话。我去4S店时,销售说:“现在订车,等一个月。”——只要车还在抢,游戏就能继续。

总结:比亚迪到底是不是车企?

是,也不是。

它是车企,但更是供应链的“中央银行”。

它用技术赢得市场,用规模赢得话语权,用信用赢得资金。卖车不是终点,而是获取信用的手段。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所有生意的终极形态,都是金融。”

所以,各位车友,你觉得:

未来会不会有更多车企变成“银行”?

作为消费者,我们是不是也在间接为这套金融体系买单?

如果你是供应商,你愿意收“迪链”还是现金?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

比亚迪不是车企?万亿帝背后的“麦当劳式”资本游戏-有驾

(P.S. 下次我打算试驾比亚迪方程豹5,听说它的“云辇”系统能像坦克一样原地掉头。有没有老铁一起?咱们边开边聊“迪子”的技术野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