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美国汽车巨头特斯拉、通用汽车接连推进零部件供应链"去中国化",引发全球汽车产业关注。特斯拉要求北美供应商1-2年内全面替换中国零部件,通用则设定2027年底前"清除中国零部件"的期限,两大企业动作凸显中美汽车供应链重构的紧迫性。
作为中美经贸合作标杆的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电动车市场份额达48.5%,其北美工厂50%零部件来自中国。而通用汽车2024年在华销量暴跌56.54%,特斯拉中国电动车市场份额也降至3.2%。美企此举背后,是对特朗普政府潜在激进贸易政策的规避,当前美国对华进口产品平均关税已达47.6%,汽车零部件成本暴涨30%-50%。
从行业影响看,2024年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130亿-2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15.6%,涵盖车身部件、芯片等关键品类。尽管二三十年形成的供应链难以短期重构,中国零部件的成本与技术优势短期内无可替代,但美企的调整已给相关企业带来压力。此外,这种趋势已蔓延至多个领域,2025年1-9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0.4%,耐克、苹果等企业均缩减在华业务。
分析认为,美企"去中国化"是商业利益向政治风险妥协的结果,反映出全球经贸格局的不确定性。中国零部件企业需提前布局,开拓多元市场并强化技术创新。中美欧应加强经贸交流,避免政策误判,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此次供应链调整既是挑战,也倒逼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