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风暴眼!关乎你钱袋子的大事来了!
各位车友,最近是不是觉得油表指针掉得飞快?
油价一路看涨,汽车排放法规也水涨船高,一年一个台阶,比过山车还刺激。
这不,国六的尾声还未落定,国七的铁腕已然高悬,剑指而来!
国七标准,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
缘何?
皆因现今不少车企连国六这道坎都难过,便开始耍起了花招。
有位老哥就吐槽,他新购的座驾,明明是汽油引擎,却被强行塞入柴油车的尾气净化系统。
此等行径,简直是削足适履,南辕北辙!
更令人咋舌的是,一些车企在实验室里把排放数据装扮得如同艺术品般华丽,可一旦驶上路面,油耗便原形毕露,百公里油耗陡增,如同饕餮般吞噬燃油!
这究竟是环保,还是变相的敛财之术?
谈及此处,就不得不提那个让人五味杂陈的“颗粒捕捉器”了。
现在4S店开始兜售“养护套餐”,美其名曰“深度清洁服务”。
实则,这玩意儿犹如镇痛剂,仅能暂时舒缓,无法根除病灶。
有位熟识的汽修师傅悄悄透露,这东西迟早要更换,换一次,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老百姓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些车主为了应付车辆年检,便选择高速“拉练”,试图将颗粒捕捉器内的积碳焚烧殆尽,可谓“临渴掘井,未为晚也”。
更有甚者,四处寻觅高品质润滑油,甚至有人铤而走险,找寻非法改装店铺拆卸零件。
这哪里是车辆维护,分明是一场尔虞我诈的闹剧!
平心而论,此事并非完全归咎于本土车企。
放眼欧洲,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更早。
早在2005年,欧洲便强制柴油车辆配备颗粒捕捉器,汽油车辆也紧随其后。
现行的欧6标准,甚至要求测试实际行驶工况下的排放,其严苛程度远胜于我们。
然而,为何当今舆论场中,有人指责国内车企扛着环保的大旗招摇撞骗?
这种说法实在有失偏颇。
难道发达国家的碧空如洗是唾手可得的吗?
他们同样投入了大量资金,历经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方才成就今日的景象。
如今,我们国家奋起直追,部分车企却弄虚作假,车主则伺机钻营,新规一出,便引来骂声一片。
这好比临阵磨枪,被抓包后反倒埋怨兵器不利,岂非颠倒黑白?
环境保护,绝非一蹴而就。
更令人震惊的是,欧洲正酝酿推出欧7标准,预计在2026年付诸实施,甚至将刹车片磨损与轮胎微塑料纳入监管范畴!
这简直是“纤毫毕现”!
若我们亦步亦趋地效仿,恐怕又将引发滔天争议。
盖因这无疑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繁琐的维护,以及更为严苛的监管。
然而,不予跟进可行吗?
看看那些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何其严重?
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私,断送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
肺腑之言,如今车企应当脚踏实地进行技术研发,切勿再心存侥幸,投机取巧。
与其在颗粒捕捉器上绞尽脑汁,不如着力提升引擎效率,减少尾气排放。
各位车主亦不应一味埋怨。
当初选择内燃机汽车时,就该预料到会有今日。
政策已经给予过渡期,难道还期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德国在环境保护领域深耕多年,我们才刚刚起步,便妄想一步登天?
这终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批评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亦需直面现实。
与其在此徒劳抱怨颗粒捕捉器,不如放眼未来,审时度势。
纯电动汽车固然前景可期,然而电池回收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并且,欧洲亦在暗自筹谋,一旦启动碳关税壁垒,我国的汽车出口竞争力势必遭受冲击。
当下的车企,宛若被逼上梁山,国七的到来,或将再度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车企当思如何破局。
归根结底,环境保护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方能真正迎来碧空如洗。
其中,技术革新是关键,责任担当是底线,而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则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值得深思的是,每每提及环保,总有人嗤之以鼻,视若危言耸听。
然而,倘若危机迫在眉睫,我们是否已准备就绪?
抑或选择掩耳盗铃,将头埋入沙中,直至被时代的车轮碾压?
各位车友,对于此番“国七”标准,诸位有何见解?
认为车企又在变着法子“剪羊毛”?
亦或是认为这是为了后世福祉,不得不作出的牺牲?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共同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