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这回算是撞上了“流年不利”。
那边厢,雷军坦承自己和团队都“宕机”了,说是被“疾风骤雨般的诘问”给浇了个透心凉;这边厢,那些狠心剁手,加钱上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爷们,发现自己可能当了“冤大头”,嚷嚷着要退货、回血。
这事儿还没完,又冒出车主哭诉,说自家小米SU7的“前翼子板”起了“飞边”,像做了个失败的提眉手术,看着就膈应。
这出戏码颇有嚼头。
雷军何许人也?
那是自带BGM的“雷教主”,小米汽车一落地,就披金戴银,自带主角光环。
可光环这玩意,既能让你闪耀,也更容易让你藏污纳垢。
很多人觉得,小米汽车这次是栽在了“菜鸟红利”上。
老牌车企出了纰漏,大家可能习以为常,毕竟汽车工业这盘棋太大了,谁还没个马失前蹄。
但小米不同,它代表着互联网基因,代表着“精益求精”、“滴水不漏”,所以一旦掉链子,舆论的口水能把它淹死。
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可细琢磨又不是那么回事。
难道消费者就得对新晋车企格外开恩?
难道“萌新”就能为错误开脱?
依我看,症结或许在于,小米汽车给自己强行加了“完人滤镜”。
雷军又是抛头露面,又是开发布会,恨不得把小米SU7的每一个毛孔都扒给消费者看。
这种高密度的曝光,的确能快速圈粉,但同时也意味着,你的一颦一笑都在显微镜下,丁点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
就拿这回的“挖孔版前舱盖”来说,小米官方宣称那是“原样复刻纽北赛道空气动力学设计”,还强调“内在也要乾坤挪移”。
结果呢?
车主实测发现,风道设计就是个花架子,压根没啥真材实料。
这不就是典型的“买家秀与卖家秀”吗?
消费者掏了4万多,买的不是碳纤维,是“驭风术”,结果你给人家整个“样子货”,这谁能忍?
站在小米的立场,或许觉得有点委屈。
毕竟,官方后来也低头认错了,也祭出了补救方案。
但消费者想要的,不只是道歉和补偿,而是一种被捧在手心的感觉。
你当初吹得天花乱坠,现在发现货不对路,一句“措辞有误”就想蒙混过关?
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再说说那“前翼子板翘边”的幺蛾子。
这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怎奈网友们都是列文虎克。
本想提辆“梦中情车”,结果到手发现有点“嘴角歪斜”,心里能舒坦吗?
这就像你盛装打扮去赴约,结果对方发现你脸上爆了个痘,虽说无伤大雅,但总归有点尴尬。
当然,也有人为小米鸣不平,说是“吹毛求疵”,说消费者太事儿妈。
可问题是,小米自己把门槛抬得太高了。
你既然要叫板保时捷,那就得接受保时捷的凝视。
哪个保时捷车主,不是拿着放大镜审视自己的座驾?
所以说,小米汽车这次遭遇的舆论海啸,与其说是“新手保护期”告终,不如说是“人设神话”破灭。
享受了流量的甘霖,就要承受流量的反噬。
当你的产品力跟不上你的营销力时,消费者自然会用钱包投票。
眼下,小米汽车面临的考验,不只是硬核技术,更是软实力。
它需要重新校准自己的航向,摆正自己的身段,别再迷信靠“嘴炮”就能一路高歌猛进。
毕竟,汽车这东西,最终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
小米汽车的未来会怎样?
谁也无法预卜。
但可以笃定的是,雷军和他的团队,需要痛定思痛,如何才能真正蜕变为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而不是一家只会“画饼充饥”的公司。
这或许比造出一辆“地表最速四门量产车”更具价值。
毕竟,造车不是短跑冲刺,而是耐力长跑。
笑到终点的,往往不是跑得最猛的,而是跑得最稳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