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们又到了每月一度的“揭榜”时刻。5月2号,各家4月的销量战报都亮出来了。比亚迪依然是那座难以撼动的“铁王座”,单月鲸吞38万辆,这数字,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吉利也奋起直追,斩获23万余辆的佳绩,同样可圈可点。
然而,狂欢是属于头部玩家的,有人却隐隐嗅到一丝异样。
新势力们,似乎陷入了“内耗”泥潭。极氪、零跑,乍看之下4万+的月销量,还算体面。但若抽丝剥茧,细察数据,便会发现极氪自身品牌的销售额仅堪堪过万,独木难支,全靠领克这根“定海神针”苦苦支撑。小鹏纵然连续六个月月销稳居3万之上,但增速已然显露疲态。理想呢,虽也售出3万余辆,奈何累计销量竟被小鹏后来居上,反超一头。
这好比班级里的佼佼者,蓦然惊觉自己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再续辉煌,焦虑感油然而生。
反观比亚迪阵营,海洋网、王朝网攻城略地,风头无两,腾势、方程豹亦借势而起,雨露均沾。这预示着什么?预示着人家子品牌战略玩得炉火纯青!纵使方程豹、仰望销量尚未井喷,但至少已在高奢领域完成了卡位布局。蔚来亦效仿此道,孵化出乐道品牌,试图以差异化的品牌矩阵,俘获更广泛的客群。这思路固然可行,但成效如何,仍需假以时日。
关键问题在于,为何老牌劲旅能稳坐钓鱼台,而新势力们却略显后继乏力?
一种观点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底蕴不足,技术储备尚浅。比亚迪的插混技术,历经市场千锤百炼,早已身经百战。红旗新能源虽涨势喜人,同比劲增四成,但与比亚迪相比,总觉得尚欠一筹。这如同修筑高楼大厦,地基若不牢固,纵使楼宇再高耸入云,亦难免摇摇欲坠。
另有观点指出,症结在于渠道。红旗在三四线城市遍设体验店,吉利则在东南亚、中东市场动作频频。这昭示着什么?昭示着人家已开始渠道下沉,积极拓展海外版图。反观新势力们,似乎仍主要盘踞在一二线城市,海外市场的拓展步伐相对滞缓。
再来看看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即将量产,这宝贝一旦实现规模化生产,电动车的制造成本想必又能下探一截。电动车价格亲民了,消费者自然趋之若鹜。
然而,横亘在消费者面前的,依然是充电难题。五一假期,我兴致勃勃地去试驾,比亚迪店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蔚来换电站却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充电站排队两小时,行驶半小时便弹出电量告急的提示,这种体验,简直让人抓狂。
那么,问题的癥结究竟何在?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原因归咎于“竞争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最本质的需求?他们所渴求的,不仅仅是吸睛的外观、炫酷的配置,更是实实在在的续航能力、便捷的补能体验,以及令人安心的售后保障。
切莫忘记,二手电动车市场的流通率仅有区区三成,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保值率依然心存疑虑。
归根结底,车企们忙着跑马圈地,消费者却在审慎观望,他们会选择那些真正能解决续航和充电痛点的品牌。谁能攻克这些难题,谁就能在接下来的竞逐中占据制高点。
眼下,比亚迪正摩拳擦掌,剑指40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特斯拉Model 3改款亦蓄势待发,吉利也厉兵秣马,准备让极氪和领克并肩突围。零跑、智己这些腰部品牌,若再不奋起直追,恐怕真的难逃被市场洪流吞噬的命运。
五一长假已然落幕,回想起在充电站漫长的等待,我不禁感慨,这场新能源汽车的“内卷”,最终受益的无疑是广大消费者。只不过,但愿这场“卷”不要仅仅停留在价格层面,而是能真正推动技术的革新,缓解用户的痛点。毕竟,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并非廉价,而是更优质的体验。而那些伺机抄底的车企,想必也是洞察到了这一关键所在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