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天,一位81岁的老科学家在书桌前写下了一封改变中国汽车产业命运的信。
钱学森用钢笔在信纸上工整地写道:"建议我国汽车工业跳过燃油车阶段,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这封寄给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信件,当时在全国引起不小震动。在那个满大街都是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年代,这个"坐火箭搞超车"的想法,让不少人直挠头。
那年头的中国汽车市场,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一片荒漠"。全国汽车总产量刚过65万辆,其中八成是拉货的卡车和公交车。老百姓想买辆桑塔纳得摇号排队,北京胡同里跑的出租车清一色是黄色面包车。更棘手的是能源问题——全国原油产量1.3亿吨,进口量却以每年10%的速度往上蹿。钱老在信里算得清楚:照着燃油车路线发展,到2010年光汽车就得烧掉上亿吨原油,这不是明摆着让外国人卡脖子?
当时国际上的新能源车是什么光景?通用汽车的EV1刚在加州试水就遭遇滑铁卢,电池技术还在用镍镉电池,充一次电能跑80公里就算顶天。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物理系,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连中国一个省的家电产值都比不上。但钱老敏锐地注意到,日本已经开始布局混合动力技术,德国车企也在悄悄研究燃料电池。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判断相当犀利:传统燃油车赛道已经挤满了选手,咱们中国人要玩就玩把大的。
这封信送进中南海后,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批注只有八个字:"老先生看得远啊。"虽然当时国家计委只批了1500万科研经费,但这相当于给新能源车项目发了张"准生证"。1995年科技部把电动车列入"九五"攻关计划,2001年"863计划"又砸下几个亿。不过这些钱撒下去就像石沉大海——比亚迪刚造出第一块磷酸铁锂电池,充满电能跑150公里,但成本够买三台桑塔纳。
真正让新能源车走出实验室的,是2008年比亚迪推出的全球首款插电混动F3DM。这款车充电两小时能跑100公里,剩下的路程烧汽油,被媒体戏称为"带着充电宝上路"。虽然首批只卖出去几百台,但意义非同寻常:中国汽车产业第一次在新能源赛道上抢到了首发位置。就像当年造原子弹要搞"两弹结合"试验,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需要这种"混动过渡"的智慧。
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里专门划出1000亿搞新能源汽车。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突然冒出来好多绿牌车,这些挂着"十城千辆"标识的电动公交车,其实就是改装版的电动中巴。虽然冬天续航缩水三分之一,充电站比加油站还难找,但架不住财政补贴给力——买辆电动车能省五万块购置税,相当于白送辆电动自行车。
真正让老百姓接受新能源车的,是2014年特斯拉在上海开体验店。当美国工程师演示用手机APP远程启动空调时,围观群众惊掉了下巴。这一年比亚迪秦插混版上市,纯电续航70公里正好覆盖上班通勤,油箱加满能跑700公里,价格还比合资车便宜两万。就像当年山寨机逆袭智能手机市场,中国车企这次玩起了"弯道超车"的绝活。
到2023年再看这盘大棋,钱老的预言简直神了。他当年估计2010年全国汽车产量1000万辆,结果实际干了1800万辆;念叨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突破70%,现在真成了现实;最绝的是那句"换道超车",现在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六成,宁德时代的电池装到了特斯拉、宝马车上,比亚迪年销300万辆直接干翻大众。
不过这盘大棋也有隐忧。某新势力车企老板私下吐槽:"我们就像给电池厂打工的,碳酸锂价格从5万涨到60万,整车利润全吃没了。"还有消费者抱怨:"说好的换电自由,结果每家车企都搞自己的接口标准。"更严峻的是国际竞争,欧盟最近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给本土车企发补贴,这场新能源竞赛正在变成新形态的贸易战。
站在2024年的当口回望,钱学森那封信就像穿越时空的导航仪。当年1500万科研经费播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全国充电桩数量超过600万台,相当于每2.5辆新能源车配1个桩;宁德时代研发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比松下2170电芯高40%;更让人振奋的是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以后电动车价格能降到燃油车水平。
但这场能源革命远未结束。在四川阿坝州的山沟里,世界最大水风光储互补电站正在建设,未来能为百万辆电动车提供绿电;深圳街头跑的电动公交,用的都是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就连西藏阿里地区的光伏车棚,都在用物联网技术管理充电网络。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正在中国大地上每天上演。
各位看官老爷,您觉得中国新能源车现在发展得咋样?是时候给钱老交作业了,还是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