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Ride推MID50套件,老踏板可油转电,自主改装开源分享

一辆本田老踏板,油箱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汽油味,停在街角,静静地等着被岁月放逐。旁边的五十铃小货刚卸完一箱MID50套件,那种电感齿轮的新鲜气息混着空气里的水泥灰尘,仿佛两个时代打了个照面。你要是蹲下看发动机壳体,左边还残留着手工抛光的痕迹,右边则马上要对上适配钢板和新驱动模块的孔位,那一刻,这台老车正在经历一次异种移植手术 —— 技术不是缝合怪,医生却是B站和DIY区最能干的老哥。

如果你是车主,面对这包裹着螺丝与线缆的新玩意,会不会犹豫?拆了熟悉的气缸,换上一块电池,能不能保住那份“老踏板该有的味道”?Second Ride的工程师大概也想过这个问题,不然不会让气缸部件可选拆卸和配合电驱维持“经典造型”;毕竟,有些人是来致敬的,不是来清零的。

事件本身出奇地明确。Second Ride这家柏林初创公司之前就嗜旧如命,专注把老油踏板改成电动。最新的MID50套件,主打把一半市面上的经典车都拉进电气化队列,还有自主适配和用户自研的路子。对,那些Honda、Yamaha、Peugeot,都是小区楼下你爸曾经喊着“皮实耐操”的角色。核心结构就是把发动机壳体换掉,小心翼翼地和侧盖、气缸原件联通,两步完成油转电,不用整个心脏移植。

技术细节值得琢磨。首先,驱动模块有三种角度可选(-60°、0°、+60°),针对不同链条位置和气缸需求;你车要是气缸还没废,留下来也不影响风格,万一废了就把衬套拆掉安在电机上,大概能保准老车迷情怀不漏风。再到电池,50V、2kWh一块,中规中矩城市续航55公里,两块110公里,还能快充,并且号称是目前市场上最优被动散热设计 —— 没有风扇,靠结构自然冷却,德国人显然不信风扇救命。究极亮点是电芯可单独更换,不用整个电池组报废,也不用学电焊;全靠机械咬合,别看表面简单,实际是在和“电池寿命焦虑”杠上,车圈的电子老司机应该心里有数:省掉电芯焊接这步,就是不给电池商“卖整套”的机会。

剩下的配件说白了都是包里该有的东西:电量显示器随便放、控制按钮和点火开关,拉索传感器负责和油门、刹车打个招呼,一条条线缆指明方向,全都是专业爱好者的福音。配合Second Ride的手机APP,充电、续航、车辆状态一目了然,连无线升级都安排上了,基本是“汽修铺”+“数码DIY”组合,正在原地催生新的“马路神探”。

有趣的是,Second Ride直接开源了全套资料。你要是手痒,又不想等他们慢慢适配家里那台怪异老车,完全可以自己开搞 —— 下个3D模型,翻电路图,研究开源控制程序,都是成年人版的乐高拼装乐趣。但凡车圈、码农、发烧友三个领域混过,就明白这也是个坚持“技术下放”的算盘,而不是怕用户弄坏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用“自造乐趣”去抵抗“过度标准化”的趋势 —— 黑色幽默?也许是,每个工程师心底其实都在对“统一规格”翻白眼,但最后还是被KPI打败了,只不过Second Ride暂时还没到这一步。

翻译一下开发节奏,首批套件2026年2月交付,按照订单顺序走。时间表一出,信心就变得稀有,不少人肯定得把车停两年等上市,结果有多少能撑到电池到货那天,只有老车主自己知道。

客观说,这一波油改电的中间地带,技术成熟度和用户体验其实是在角力。套件做得越“自主”和“友好”,原厂信仰就少一点,用户自我改造的乐趣就多一点,但工程师对“适配性全覆盖”的执念往往被现实嘲笑 —— 差异太大,有些车型天生不愿电动。结构再精妙、角度再灵活,遇上非标螺栓和断裂的链条,一切承诺都是理论。

Second Ride推MID50套件,老踏板可油转电,自主改装开源分享-有驾
Second Ride推MID50套件,老踏板可油转电,自主改装开源分享-有驾
Second Ride推MID50套件,老踏板可油转电,自主改装开源分享-有驾

绕回来,其实很多所谓“改装科技”都是在和旧时代较劲。你觉得对环境友好,是一场绿意革命,但老玩家可能只在乎一声轰鸣和油门的实感。MID50给出尽量多的选择题,是尽量不让任何一方掉队 —— 技术需要进步,情感也不想破碎。

身为旁观者,有时会不自觉地对这些技术抱一丝悲观。毕竟每次看到用机械咬合代替焊接,总会想,这东西维修工人拆着拆着,万一装成了拼图,有没有备用说明书?开源技术确实普惠,但“全民车匠”并不是批发出来的,手残也可能致敬历史,最后变成电动变形金刚。或者说,电池快充和散热性能再好,城市路况下的55公里续航,真的能打动那些每天在环路里飞奔的上班族吗?电改踏板是否只是一场情怀,而不是一场革命?

Second Ride推MID50套件,老踏板可油转电,自主改装开源分享-有驾

提到职业自嘲,总觉得我们技术人,做的很多事情其实也是在和浪漫作对。市场要变化,标准要统一,工具要易用 —— 然后发现,每次进步都招致新问题。比如开源改装套件,谁来帮你验收?是工程师,还是隔壁老王?能不能装得像说明书里那样整齐?有时候,工具箱最底层的那根螺丝刀就是整个工程的命门。

MID50这样的方案,最终留给人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旧物改新,到底是在致敬过去,还是在逃避旧疾?电气化改造的可持续性,是技术的胜利,还是消费主义的又一场包装?如果一辆车的“身份”可以随手更换,那拥有它的意义,还剩下多少?

这些谁也说不准。保持冷静,保持好奇,下一场油改电的街头狂欢,也许就在小区门口的摩托修理摊上等你。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