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领克03家族全面进阶上市,与天府国际赛道邻近的领克MEC正式启幕,打造汽车运动新体验

挺喜欢川普评论的说法:汽车行业不是制造业,是制造和销售的生态。我总觉得,尤其是在咱们这边,很多人并不怎么关心技术,更多关注的是车站出来后,能不能装得顺手,用得舒服,又不折腾。

比如说资深的修理工李师傅,去年跟我吐槽:这新出个驾驶辅助,标榜的安全,但你开一圈下来,能用上的就两个五六个功能,其他全是问答题。他最喜欢的还是那种皮实耐操的车,说白了,实实在在,油耗还能接受就行。这让我想到,大部分用户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成都领克03家族全面进阶上市,与天府国际赛道邻近的领克MEC正式启幕,打造汽车运动新体验-有驾

最近注意到:领克这次搞了个家族全面进阶上市,带点运动,又能日常用,价格上其实还算合理吧——最低10.38万起。这价格放在合资品牌里,确实灭了不少撑门面的车型。你说,这么多配置都标满,比如新搭载的Drive-E 2.0T T5 Evo发动机,272Ps,还配匹爱信8AT,6.5秒破百,你说是差在哪里?差在用车感上。

这里面得提一下供应链的事儿。把车研发成变得好开好用,必须得有好的零部件供应链。比喻吧,就像做菜,如果买不到新鲜的蔬菜,用的酱料也是最便宜的盒装,那菜肴怎么能好?领克能把这些核心零件供应链理顺到一定程度,才敢把这辆运动型实用派混搭的车推出来。

而且,你别以为他们全靠技术站台。跟人打交道更重要。你看我那个朋友,小李,去年买了辆101万元的某品牌SUV,豪华感十足,结果开到半年,感觉不舒坦。问我:怎么感觉这车空调很吵?我说可能是隔音差,关掉空调试试。他就一脸苦笑:能不能用点心,非得我贴着耳朵才能听见。这事让我反思:有些品牌就是在声嘶力竭搞豪华,但用户其实只关心那一点点的靠谱。

这个时候,我就会转个思路,想:是不是很多车厂都在逼自己去追技术,却忽略了做真实实用的车这条路。别说那些伪个性化车身套件,真正用料上去了,车内设计合理点,驾驶舒服了,反而能赢。

成都领克03家族全面进阶上市,与天府国际赛道邻近的领克MEC正式启幕,打造汽车运动新体验-有驾

这个运动和实用怎么说呢?我再补一段,比如在成都,天气好,人们喜欢开个热血车出来运动运动。一问朋友,他说:我主要是城市用,偶尔跑跑郊区,动力够用就行。所以领克03的2.0T潜在需求其实挺大:一方面追求性能进阶,另一方面又要日常耐用。我觉得,留给产品设计的空间还挺大。

(这段先按下不表)

那为什么很多车厂偏偏做出价位乱七八糟的车型?成本压得死死的,又想卖得高价——你还别说,估算一下:百公里油耗,3L左右,算下来油钱其实也只多带个几块钱。安全配置,满分大概都能达到85分左右。可惜,有不少品牌为了省成本,把核心零件用得不够耐用,久了就出问题了。

成都领克03家族全面进阶上市,与天府国际赛道邻近的领克MEC正式启幕,打造汽车运动新体验-有驾

说到零件,前几天我带朋友去修理店,问技师:车这段时间怎么忽然震动?技师说:这得看轮胎是不是偏磨,刹车片是不是磨平。我顺手翻了下相册,看到他旁边堆的轮胎,全都是只剩两成厚的样子。把轮胎表现出来的路面反馈,其实说某些零件的半衰最直观。

但是,很多厂商其实也知道这个难题。特别是想做运动操控,又怕成本爆掉,但他们还是在试图用轻量化材料 ameliorate 失衡,比如碳纤维啥的。领克新款03+TCR Cyan,碳纤维车顶、机盖,减重11公斤,够意思啊。这其实是一手性能和耐用之间的博弈。

我还猜测:是不是未来的车会更像智能穿戴,3秒开车、自动驾驶啥的,变得贴身得很?这个怎么实现?体系内是不是要有个循环的改变?或者说,未来的续航和动力,是不是像手机一样,靠快充/换电?不过我没想过太细,严肃点可能会误导。

成都领克03家族全面进阶上市,与天府国际赛道邻近的领克MEC正式启幕,打造汽车运动新体验-有驾

对了,带点趣味问句:你觉得,除了性能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能让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愿意掏腰包多买点?我猜,还是用着顺手这件事最重要。

(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到领克03的配置,那个配音响、屏幕,感觉很走心。1000W功放,14扬声器,我都能想象车内那场听歌派对。但又会想:这么多花哨配置,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点点滴滴的耐用,才真正算值。

其实我一直觉得,买车这事,跟选择手机差不多。配置、性能、颜值是表面,耐用程度和后期维护才是真正的硬指标。就像修理工老李说:新车就像个演砸的戏,你早知道会出问题,但希望能持续演下去。这个比喻挺形象。

成都领克03家族全面进阶上市,与天府国际赛道邻近的领克MEC正式启幕,打造汽车运动新体验-有驾

要不要猜一下:最有趣的可能不是新车多漂亮,而是用完直说值不值的诚实反馈?坐在天府国际赛道边,迎面吹来的风,都像在提醒:还没到真香时刻。或者,下一辆车,能不能多点耐心、多点真实?嗯……这个也许才是最难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