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就在上个月,小米汽车工厂里几乎每过两分钟就有一辆崭新的SU7从生产线开出来,像流水一样涌向全国各地的车主。”一位在小米北京工厂工作的工程师这样描述最近的繁忙场景。这可不是夸张——根据小米官方最新数据,SU7在刚上市348天直接把累计交付量推到了20万辆大关。要知道,这距离SU7首次交付才刚过348天,相当于每天有近600位车主拿到车钥匙,比许多奶茶店一天卖出的饮料还多。
当第一批SU7车主激动地晒出提车照时,谁也没想到这款车会火到这种程度。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累计锁单量已经冲到了43万台,相当于每秒钟就有1.6个人下单。即便如此,取消订单的人却不到2%——有人甚至把订单截图设置成手机壁纸,每天倒数提车日。
这背后是小米工厂的“极限操作”。大年初四,当大多数人还在走亲访友时,北京工厂已经灯火通明。工人们三班倒,机器24小时连轴转;300多名工程师直接“住”进了供应商的厂房,硬是把碳陶刹车盘这类紧俏零部件的产能翻了3倍。有网友拍到工厂外排队等待装运的板车队伍,调侃道:“这阵仗,还以为小米改行开物流公司了!”
年轻人的第一台“性能怪兽”
为什么SU7能让人甘愿等大半年?一位95后车主的话很实在:“30万就能买到2.78秒破百、续航800公里的车,还要啥自行车?”在重庆某赛道上,一群SU7车主自发组织了一场“民间加速赛”。视频里,一辆SU7 Max在绿灯亮起的瞬间弹射起步,直接把隔壁车道的保时捷Taycan甩开两个车身,围观群众惊呼:“这推背感,比我坐过山车还刺激!”
更让年轻人上头的是SU7的“数码基因”。车主小李演示了他的日常操作:手机一碰中控屏,导航自动同步;到家前十分钟,车机系统已经指挥扫地机器人开工,空调调到最舒服的温度。他得意地说:“开这车感觉自己像个科技特工,就差个能自动泡咖啡的功能了。”
光环下的阴影与韧性
不过,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小米汽车也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时刻。今年3月底,安徽一起SU7高速事故让舆论瞬间炸锅。有人翻出去年12月河南车主坠崖后仅受轻伤的经历,评论区两极分化:一边是“车都撞成废铁了人还没事”的惊叹,另一边是“智驾系统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质疑。
面对争议,小米的应对堪称“硬核”。事故发生后48小时内,工程师带着数据记录仪直奔现场,把车辆状态精确到秒的解析报告公之于众。这种“用数据说话”的风格虽然被吐槽“像在读说明书”,但也让许多人开始理性讨论:智能驾驶的边界到底在哪?一位汽车博主打了个比方:“现在的智驾就像个刚考完驾照的新手,能帮你踩刹车打方向,但方向盘终究得握在自己手里。”
战报背后的“秘密武器”
在最近流出的内部信中,雷军把20万辆称为“小米汽车长征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这个目标,小米甚至动用了“跨界技能”。比如借鉴手机供应链管理经验,把电池供应商的交付周期从45天压缩到20天;再比如用互联网公司的“灰度测试”逻辑,让新功能先在1%的车主中试跑,收集反馈后再全面推送。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彩蛋”出现在用户运营上。有车主发现,小米SU7的车机系统更新日志里居然藏着工程师的吐槽:“修复了‘偶尔觉得自己开的是飞船’的BUG”。这种接地气的幽默,反而拉近了品牌和用户的距离。广州一位女车主笑着说:“每次OTA升级都像拆盲盒,说不定哪天就能解锁个隐藏功能。”
下一站:冲向35万辆
眼下,小米工厂二期工地上,打桩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按照规划,这里未来每年能多造15万台车,甚至预留了三期工厂的地块。供应链负责人透露,小米正在和宁德时代研发“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的超快充技术,“到时候续航焦虑可能真要成历史了”。
市场也在用真金白银投票。3月底的事故风波后,SU7单周新增订单依然稳定在1.3万台。在深圳某交付中心,刚提车的王先生摸着方向盘上的橙色启动键说:“等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份踏实——你看人家连西瓜从六楼摔下来都不破的电池技术,我反正信了。”他身后的展车上,“累计交付突破20万辆”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在说:这场新能源战役,小米才刚刚吹响冲锋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