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电动车乱象何时休?政策频出背后藏着哪些猫腻?
最近几年,路上跑的老年代步车、低速四轮车是越来越多了。这些车价格便宜、操作简单,成了不少老年人买菜接娃的“心头好”。可问题也跟着来了——刹车失灵、充电自燃、横冲直撞闯红灯……老百姓怨声载道,交通事故频发。明明是个代步工具,愣是整成了“马路杀手”。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低速电动车到底咋回事?政策管了这么多年,为啥还是乱象丛生?
政策三步走,执行全变味
工信部早几年就发过文,说要清理整顿低速电动车,分三步走:摸底调查、整改淘汰、规范生产。听起来挺美,可到了地方上,执行起来全走了样。有些地方为了GDP,睁只眼闭只眼,任由小作坊偷偷生产。结果呢?市面上卖的车,八成都不符合国标——刹车软得像踩棉花,车身薄得跟纸板似的,电池更是随便组装。出了事,厂家拍拍屁股跑路,最后倒霉的还是消费者。
就拿山东某地来说,去年查扣了一批“山寨老年代步车”,拆开一看,电机是淘宝9.9包邮的,电池用的是二手电瓶,连最基本的安全测试都没做过。这种车卖3万块钱,商家还敢喊“质保三年”。要我说,这哪是造车?分明是拿人命开玩笑!
技术硬伤不解决,上路就是隐患
低速电动车的核心问题,说白了就是技术不过关。电池怕冷怕热,冬天续航缩水一半,夏天容易自燃;车身结构松散,撞上护栏直接散架;更别提什么智能驾驶、碰撞预警了,连个安全气囊都舍不得装。有车主吐槽:“开这车跟开玩具似的,一脚油门冲出去,心里直打鼓。”
前年河北某地发生一起事故,一辆低速电动车和轿车相撞。电动车司机当场死亡,车体被撞得只剩框架。交警鉴定发现,这车连最基本的防撞钢梁都没有,电池组直接裸露在外。要我说,这种车就该禁止上路,可现实中呢?依然有大把人买,依然有大把人开。
监管漏洞百出,谁来为安全买单?
政策年年喊整治,可低速电动车还是遍地开花。为啥?监管存在三个大漏洞:
生产端:小作坊遍地开花,换个壳子就能冒充“新能源车”。有些企业连生产资质都没有,靠打擦边球赚钱。
销售端:4S店明目张胆卖违规车,销售员还忽悠:“上路不怕查,出了事找厂家。”
使用端:老年人买菜接娃靠它,年轻人图便宜也买。交警抓到了罚款,可罚款完车还在,问题根本没解决。
最可气的是,有些地方为了应付检查,搞“一刀切”——白天查扣,晚上放行。查得严了,商家换个名字继续卖;查得松了,路上又挤满了车。这种猫鼠游戏,折腾的到底是车,还是老百姓?
新国标出台,是救赎还是画饼?
2021年工信部终于出了新国标,要把低速电动车纳入机动车管理。按理说,这是个好消息:车要上牌、司机要考证、企业要资质。可现实呢?新国标车价格翻倍,老年人根本买不起;考驾照难如登天,考不过还得重新交钱;更可笑的是,很多地方连检测线都没有,新车上牌要等半年。
河北张大爷花了8万块买了辆“合规”低速电动车,结果上牌时被告知:“你这车不符合最新标准,得再等两年。”张大爷气得直跺脚:“早干嘛去了?我退休金都攒了三年!”
出路在哪儿?别再让老百姓当小白鼠
说到底,低速电动车乱象的根源,在于“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既要便宜实用,又要安全合规,这中间的平衡点找不好,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严控生产:关停黑作坊,扶持正规企业,让车价降下来、质量提上去。
简化流程:驾照考试降低难度,上牌检测就近办理,别再折腾老年人。
加强宣传:别光喊口号,得用大白话告诉老百姓:哪些车能买,哪些车不能碰。
说白了,低速电动车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政策制定不能光喊口号,得真正解决老百姓的痛点。否则,再好的政策到了地方,也得沦为“纸上谈兵”。
资料来源:工信部《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的通知》、东营市工信局政策解读、唐山市市场监管局答复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