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2025年以来,德系豪车在中国集体溃败,奔驰利润腰斩,宝马净利暴跌83%,奥迪缩水九成。近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财政部长达尼雅尔·巴亚兹在接受德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向中国疯狂卖车的时代已经结束。”他感叹,“中国人真的不再需要我们了吗?”语气透着无奈,可现实比这更刺痛。
奔驰集团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销量为52.53万辆,同比下降12%。其中中国市场销量仅为12.51万辆,同比暴跌27%,成为拖累全球表现的主要因素。况且,今年上半年,奔驰在中国市场销量29.32万辆、同比下滑约14%,二季度更是同比下滑19%,成为全球主要区域里跌幅最大的市场之一。
这样的状态并非偶发,而且还将持续下去。为了挽回销量,奔驰2024年起在中国汽车市场疯狂降价,热门车型直降十余万,有些款式甚至打了“五折”。结果却适得其反,终端价格混乱,品牌溢价折损,消费者信任崩塌。究其原因,主要是奔驰也许看错了人,走错了路。
奔驰似乎在中国市场陷入了“越降价越卖不动”的恶性循环——价格战折损品牌溢价。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掉队、智能化不足,让这个百年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节节败退。德国一些业界人士称,这是“结构性困境”,他们归咎“成本压力”,但这个观点并不全面。
德国《新德意志报》发表的评论认为,中国在技术上已与德国处于同一水平,德国汽车业必须重新定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汽车的未来不仅是电动的,更是软件和数据驱动的,我们的目标必须是让这些行驶的电脑在德国制造。
显而易见,现有的奔驰和中国市场需求脱节——中国市场已成奔驰的主要拖累。数字背后是角色的转变,中国不再只是被动买单的市场,而是逼迫车企提升的考场。关键是,这不是短期问题,而是技术迭代、产业升级、价值链重构共同推动的长期趋势。
说白了,中国人的汽车消费观念已经改变。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购车时更加理性,从过去看重品牌光环,转变为更看重“性价比+高科技”的实际体验。国产新能源汽车不断推陈出新,纷纷杀入中高端市场,更豪华、更享受、更具有性价比,更能满足新时代车主的更多需求外。
消费者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他们在购车时不再仅仅看重品牌的光环,更注重汽车的性价比。以前,消费者都以购买德系豪车为荣,尤其喜欢德系汽车,其购买顺序为:奔驰、宝马、奥迪。一度时期,即使在全球汽车市场呈现“低迷”状态时,奔驰的利润却逆势大增。而这一切,都是靠着中国才“躺着赚钱”回来的。
2010年至2020年,是奔驰在中国“躺赚”的黄金时代。当时中国豪华车市场刚起步,奔驰靠着“进口车光环+合资溢价”,E级、S级加价卖是常态。E级加价3万还得等3个月,消费者排着队送钱也要购买。
然而,奔驰这样“躺赚”的好日子不会再有了,奔驰在市场上的空间已被严重挤压。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奔驰在新能源产品推进慢、价格高、智能化不足,而中国品牌在智能电动上已经拉开差距。
说到底,奔驰现在面临的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现在奔驰正在裁员,降低成本,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果他们不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真正追上来,恐怕以后的日子会更难过了。
有人说,奔驰是否会放弃中国市场了?答案是否定的。他们还想再拼一把。可问题是,市场不等人啊。要想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奔驰必须从“豪华=昂贵”到“豪华=独特体验”的品牌重塑,并实现“技术本土化、成本中国化、品牌年轻化”,这样才有可能继续留在中国市场的牌桌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