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君身边不少准备买车的朋友,都被丰田这俩 “双胞胎” 绕晕过。陪发小去看 SUV,他本来冲着 RAV4 荣放去的,结果到了 4S 店,销售又热情推荐威兰达,俩车摆一块儿,除了前脸进气格栅和车尾 LOGO 旁边的字不一样,发小瞅了半天没看出啥本质区别,最后憋出一句 “这俩车到底差在哪?我该买哪个”。
这种困惑,估计不是个例。打开汽车论坛、车友圈,到处都是类似的疑问,有人说 “卡罗拉和雷凌,除了标不一样还有啥区别”,有人吐槽 “花了一下午对比,结果发现配置表都差不多,纯属浪费时间”。这就让君忍不住琢磨,丰田当初搞 “双车战略”,明明是想让南北丰田互相配合,扩大市场覆盖,怎么到现在反而让消费者犯了难?
要搞清楚这事,得先说说丰田双车战略的来龙去脉。 早年间,大众靠着帕萨特和迈腾的双车组合,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丰田看在眼里,也跟着在 2014 年正式推出了卡罗拉和雷凌的组合,这算是双车战略的开端。那时候君还小,记得家里亲戚买卡罗拉,就是觉得 “家用靠谱、省油”,而选雷凌的,大多是觉得 “外观年轻一点”,俩车的定位还算清晰,消费者也能根据自己的偏好做选择。
可随着时间推移,丰田的双车阵容越来越大,从紧凑型轿车扩展到小型车、SUV,RAV4 荣放和威兰达、C-HR 和奕泽、亚洲龙和凯美瑞,几乎每个细分市场都摆上了两台 “孪生车”。按理说车型多了,消费者选择应该精准才对,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很多车型的差异越来越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就拿 RAV4 荣放和威兰达来说,动力系统都是 2.0L 燃油、2.5L 混动那几套,轴距、空间尺寸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懂车分评分都只差零点几分,3.80 分对 4.42 分,普通消费者根本感受不到差距。
君特意去查了下配置表,以两款车的主力版本为例,都是标配 ESP、主副驾安全气囊、倒车影像,连中控屏尺寸都差不了多少,唯一能找出的不同,可能就是 RAV4 荣放的外观硬朗一点,威兰达的前脸圆润一点。 这种 “换皮不换骨” 的操作,别说普通消费者了,就连一些汽车博主都得拿着放大镜对比,才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为啥丰田要这么做呢?说白了,还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这些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国产车崛起,新能源车型挤压燃油车空间,丰田作为合资品牌,自然想通过多车型覆盖,把多消费者圈进来。加上 TNGA 架构的加持,双车生产变得高效,共享 80% 的零部件,研发成本降低了,推出新车的速度也快了,是 “一本万利” 的买卖。
可丰田忘了,消费者买车不是买 “流水线产品”,而是买符合自己需求的代步工具。 当两款车差异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选择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君有个同事,纠结卡罗拉和雷凌纠结了一个月,一会儿觉得卡罗拉口碑好,一会儿觉得雷凌优惠力度大,最后干脆烦了,转头买了比亚迪秦 PLUS DM-i。这种因为 “选择困难” 而流失的客户,估计丰田自己都没统计过多少。
而且君发现,这种过度同质化的双车战略,还容易造成内部内耗。就拿销量来说,2025 年 2 月 RAV4 荣放销量 11584 辆,位居 20 万元级 SUV 榜首,而威兰达的销量虽然没明确数据,但从车友圈的活跃度来看,肯定分流了一部分潜在客户。要是把两款车的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打造一款具差异化的车型,销量说不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大众,帕萨特和迈腾虽然也是双车,但定位差异很清晰,帕萨特偏向商务,迈腾偏向家用,各自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很少出现互相分流的情况。
当然,丰田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参考提到,新一代 RAV4 荣放推出了主打越野的 “丛林版”,而威兰达则继续深耕城市市场,这种 “一个越野、一个城市” 的定位调整,算是找对了方向。君觉得,这才是双车战略该有的样子,不是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基于不同用户需求的精准细分。就像家里买家电,有人喜欢大尺寸电视,有人喜欢便携投影仪,各自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
还有一点,君必须得说,丰田双车的价格策略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RAV4 荣放起售价 16.98 万元,威兰达起售价 17.38 万元,差价只有 4000 块,可配置上却没什么实质性区别。这就让消费者纠结了,多花 4000 块就买个不一样的外观,到底值不值?国产车,同样的价格区间,不同车型的配置差异很明显,比如 10 万级电车,比亚迪海鸥侧重续航和安全,五菱缤果 Plus 侧重空间和充电速度,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核心需求快速做决定。
不过话说回来,丰田双车战略也不是完全没效果。 凭借着品牌口碑、高保值率三年残值率超 65%和混动技术优势,卡罗拉、雷凌、RAV4 荣放这些车型的总销量依然稳居合资品牌前列。2025 年 1-10 月,丰田累计销量达 128.6 万辆,同比增长 5.4%,成为唯一呈现正增长的海外品牌,这说明双车战略在扩大市场覆盖上确实起到了作用。但问题在于,这种增长是建立在 “数量堆砌” 上,还是 “质量提升” 上?
君觉得,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懂车,单纯靠 “多车型” 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消费者看重个性化、智能化和性价比,国产车之所以能快速崛起,就是因为抓住了这些需求,每个车型都有自己明确的卖点。而丰田的双车战略,还停留在 “以量取胜” 的阶段,没有真正做到 “以用户为中心”。
就拿智能化配置来说,新一代 RAV4 荣放配备了 12.3 英寸中控大屏和 Momenta 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系统,威兰达也搭载了类似的智能座舱,可两款车的智驾功能没有任何差异,都是支持高速 NOA 和自动泊车。 如果丰田能根据两款车的定位,做差异化配置,比如 RAV4 荣放的智驾系统侧重越野场景的辅助功能,威兰达侧重城市道路的拥堵辅助,消费者就能根据自己的用车场景快速做出选择。
还有混动技术,丰田的第五代混动系统确实厉害,油耗降低 10%,动力提升 15%,可这套系统在 RAV4 荣放和威兰达上完全一样。如果威兰达的混动版本能针对城市通勤优化,进一步降低油耗,RAV4 荣放的混动版本能针对复杂路况优化,提升动力响应,是不是就能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其实君觉得,双车战略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执行层面。 丰田的双车战略,不该是 “1+1=2” 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 “1+1>2” 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不是靠两款几乎一样的车去抢占同一个市场,而是靠两款定位清晰、差异明显的车去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
就像本田的 CR-V 和皓影,虽然也是双车,但 CR-V 侧重家用实用性,空间布局合理,皓影侧重豪华感,内饰用料精致,消费者能根据自己的偏好快速做决定。而丰田的双车,恰恰缺少这种 “非此即彼” 的核心差异,导致消费者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前。
还有一个现象,君必须提一下,就是丰田双车的保值率虽然都很高,但因为同质化严重,二手车市场也出现了互相压价的情况。有二手车商朋友告诉君,RAV4 荣放和威兰达的二手车价格几乎没区别,消费者卖车的时候,因为车型太像,议价空间很小,这也是过度同质化带来的隐性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丰田最近也在调整策略。 参考提到,南北丰田开始差异化布局,一汽丰田 RAV4 荣放沿用全球版硬核设计,广汽丰田威兰达针对中国用户优化智能座舱与外观细节,这种调整虽然只是开始,但已经看到了改变的迹象。君相信,只要丰田能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让双车的差异清晰、精准,就能摆脱现在的 “选择困境”,让双车战略真正发挥作用。
最后君想说,消费者买车,图的就是一个 “合适”,不是看你有多少款车,而是看你有没有一款真正适合我的车。 丰田的双车战略,不是翻车了,而是需要 “升级” 了。从 “表面差异化” 升级到 “核心差异化”,从 “以量取胜” 升级到 “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中国消费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至于消费者该怎么选?君觉得答案其实很简单,不用纠结于 “哪个好”,而是看 “哪个适合你”。喜欢硬派外观、偶尔想出去越野,就选 RAV4 荣放;偏爱精致内饰、主要在城市通勤,就选威兰达;预算有限、看重家用实用性,卡罗拉和雷凌选哪个都不会错,重点看当地的优惠力度和售后服务。毕竟车是自己开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