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主角是我们都挺熟悉的那个品牌——别克。
一提起别克,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就是那台GL8,就是那种方方正正,特别适合公司接待或者全家出行的商务车。
给人的感觉就是稳重、踏实,但要说多有设计感,多让人眼前一亮,好像总差那么点意思。
可就在前不久,别克冷不丁地干了件大事,推出了一款新车,直接把很多人对它的老印象给彻底颠覆了。
这车亮相之后,网上讨论得特别火,有人说,本来觉得小米SU7那种设计已经很能打了,没想到别克这个“老大哥”一出手,直接就奔着“艺术品”那个级别去了。
这事儿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平时以实用、舒适闻名的品牌,怎么突然就在设计上开了窍,玩起了文化和意境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
这台新车属于别克新推出的一个高端系列,叫“至境”。
光听这名字,就感觉不一般,不是那种直来直去的风格。
车子的名字也起得特别有诗意,叫“至高云外天”,副标题是“境阔纳千川”,听着就像是从古诗词里走出来的。
咱们先说说它最直观,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外观。
这车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那种很有攻击性的帅,而是一种很安静、很大气的美。
特别是它的车漆,据说官方叫法是“玄色”,这个“玄”字用得就特别讲究。
它不是纯粹的黑色,你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看,它能泛出青色、紫色甚至带点灰色的光泽,就好像我们看上好的砚台,或者一滴浓墨在水里慢慢化开时的那种层次感。
这个效果可不是随便调个颜色就能出来的。
听说别克的团队为了这个车漆,没走寻常路,不是去找那些世界有名的化工涂料大厂,而是专程跑了一趟景德镇。
去景德镇干嘛呢?
去跟那些烧陶瓷、研究釉彩的老师傅们学习去了。
咱们都知道,中国陶瓷的釉色那是一门千年的大学问,像什么“天青色等烟雨”,那种颜色讲究的就是一个“窑变”,是火与土结合产生的一种无法完全预测的、自然天成的美感。
别克就是想把这种感觉,复刻到汽车的金属外壳上。
通过非常复杂的多层喷涂技术和特制的涂料,才模拟出了这种在光影下千变万化的效果。
据说他们甚至还研究过,想把敦煌壁画那种经过岁月沉淀的斑驳色彩也用到车漆上,虽然最后因为量产难度太大没能实现,但从这个想法就能看出来,他们这次是铁了心要从咱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里找灵感。
而且,这种新涂料还是水性的,污染很小,正好也响应了现在国家提倡的绿色环保和“双碳”目标,这既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除了车漆,车上还有很多细节也特别值得玩味。
比如它的门把手,是那种现在很流行的隐藏式设计,车门锁着的时候跟车身融为一体。
但当你解锁,门把手弹出来的时候,会发现上面用蚀刻工艺做出了非常精细的山水画纹路,有人说那感觉就像是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这个设计就很高明,它不是简单地贴个画,而是把开门这个动作,变成了一种“开门见山”的体验,把宏大的山水意境,浓缩在了这么一个小小的部件上,这正是中国古典艺术里那种含蓄而深远的表达方式。
能做出这么有文化底蕴的设计,背后肯定有高人指点。
没错,这次别克请来了故宫的团队做设计顾问。
故宫,那可是我们中国美学的最高殿堂。
这次合作也不是说挂个名、搞个联名就完事了,而是把故宫所代表的那种审美哲学,真正地融入到了车的设计理念里。
比如,这台车整个车顶是一块巨大的弧面玻璃,从车头到车尾,颜色做了从深到浅的渐变处理,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画长卷。
可以想象一下,坐在车里,阳光透过这块特制的玻璃洒下来,光影都会变得特别柔和,有种说不出的诗意。
车内的氛围灯设计更是有意思,它的模式不是简单的红、蓝、绿切换,而是按照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来设定的。
比如说,到了“惊蛰”这一天,车里的灯光可能会变成一种带着万物复苏气息的嫩绿色;到了“大雪”,灯光又会切换成一种清冷、静谧的白色。
这样一来,这台车就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交通工具了,它变成了一个能跟你进行情感交流的移动空间,一个“行走的东方美学生活舱”。
当然,一台车光有好看的样子和有意思的内涵还不够,最终还是要看它的“基本功”扎不扎实。
别克毕竟是造车多年的大厂,这点他们心里很清楚。
这台车有一个数据非常惊人,就是它的风阻系数。
简单来说,风阻系数就是衡量一台车在行驶时空气阻力大小的数值,这个数字越低,说明车子突破空气的阻力越小,跑起来就越省电、越安静。
这台车的风阻系数做到了0.196,这在全世界的量产车里都是顶尖水平了。
为了这个小数点后三位的数字,别克的工程师团队据说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前前后后改了十七版设计方案。
每一次修改,都是设计师追求的美感和工程师追求的科学性之间的一场“博弈”。
线条要流畅飘逸,但又不能破坏气流的平顺。
这种消费者平时看不到的“死磕”,恰恰是传统车企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知道,再花哨的设计,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车辆的性能和实用性。
这就说到很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了:这车设计得这么像艺术品,那坐起来舒服吗?
空间够用吗?
别克这次聪明就聪明在,它在追求极致美学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舒适和空间。
根据很多在车展上看过实车的人反馈,这台车的后排空间非常宽敞,几乎达到了那些大型豪华轿车的水平。
座椅的材料和填充物也延续了别克一贯的风格,坐上去就像陷进一个大沙发里,特别舒服。
这就让这台车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能满足你精神层面追求的艺术气质,又有能照顾好你家人朋友的实用属性。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上海的老板愿意一口气订三台,专门用来做高端的商务接待。
因为开这样的车出去谈生意,传递出的信息已经不只是“我有钱”,更是“我有品味、有文化”。
其实,从别克这台新车身上,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款车的设计变化,更是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甚至是中国社会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过去,我们总觉得好车、好设计都得是国外的。
但现在,随着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我们开始越来越有底气地从自己的文化宝库里寻找灵感。
从景德镇的陶瓷,到故宫的建筑,再到千里江山的山水意境,这些几千年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正在变成一种新的、能让世界都感到惊艳的设计语言。
这说明我们越来越自信,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定义什么是“好”,什么是“美”。
别克这次的尝试,无疑给所有传统车企提了个醒:在这个时代,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台好开耐用的车,更需要的是新鲜感、认同感和文化上的共鸣。
而这次,别克确实做到了让人出乎意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