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的汽车市场有点魔幻。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渗透率从去年下半年的50%以上,突然掉到41.2%,就像三伏天突然下冰雹,让整个行业都打了个激灵。
加油站里排队的老捷达车主们突然腰杆挺直了,而充电站里等待的车主们却在嘀咕:说好的大势所趋呢?
油车发起"绝地反击"
走进4S店,眼前的场景就像穿越回五年前。大众朗逸挂着"直降4万"的横幅,本田雅阁打出"首付2万开回家"的广告,连奔驰C级都在搞"买一送一保养套餐"。销售小张苦笑着说:"现在卖油车像卖白菜,去年这时候客户还问油耗,今年进门就问还能砍多少价。"
这股降价潮从去年秋天就开始酝酿。BBA把入门车型压到20万区间,二线豪华品牌直接"腰斩"促销,合资车企更是杀红了眼。北京现代某4S店经理算过账:现在卖辆伊兰特利润不到3000块,完全是在赔本赚吆喝。这种"骨折式促销"确实见效——春节返乡大军里,十辆新车有六辆挂着蓝牌。
电车的"寒假作业"
新能源车这个冬天过得有点憋屈。春节期间京港澳高速的服务区里,充电桩前排队两小时成了常态。老家在哈尔滨的王女士吐槽:"零下20度开电车回家,续航直接打五折,路上充三次电,比开油车多花五小时。"这种真实体验在短视频平台疯传,劝退了不少观望者。
车企们也有难言之隐。某新势力品牌销售透露:"其实我们储备了低温续航技术,但消费者根本不听解释。"再加上春节前电池原料涨价,车企不敢轻易跟风降价,结果被油车钻了空子。就像优等生考试前夜突然感冒,眼睁睁看着别人超常发挥。
技术革命前的"深呼吸"
不过行业老炮们倒是淡定。从业二十年的李工打了个比方:"现在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的转折期,诺基亚最后那波降价潮也猛得很。"他车间里正在调试的固态电池产线,充电速度比现在快三倍,续航轻松破千公里。隔壁实验室里,800V高压平台技术已进入量产倒计时。
中汽协专家指出,渗透率回调其实是健康信号。去年透支了部分市场需求,现在正好消化库存。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速——一季度新增充电桩28.7万个,超充站开始普及到县城。广东某充电桩企业老板信心满满:"等这些设施下半年投用,续航焦虑能缓解大半。"
这场油电大战的插曲,反而让行业看清了方向。当价格战的火药味散去,真正的较量还是回到技术赛道。就像马拉松选手途中补给,降速是为了更好冲刺。毕竟能笑到最后的,永远是掌握三电核心技术、吃透智能网联的那批人。油车的这次反扑,或许正是新能源车走向成熟的成人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