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过日子,买车是件大事儿。
辛辛苦苦攒点钱,图的是啥?
不就是图个省心、耐用、开着放心嘛。
一提起这个,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品牌,恐怕就是丰田了。
那句“开不坏的丰田”,简直就像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从父辈那会儿就传下来了,代表着一种质量上的绝对信任。
可是,最近这风向好像有点变了。
过去总听说丰田车主除了加油、换机油,基本不去修理厂,可现在,不少新丰田车主却成了修理厂的常客,而且他们抱怨的问题还特别奇怪,不是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大件,反倒是车里那个天天要摸、要看的大屏幕和各种电子按钮。
这就让人犯嘀咕了,难道丰田这身“金钟罩铁布衫”的神功,只练了筋骨,忘了修炼“内功”和“经脉”?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们先不讲那些大道理和专业数据,就听听车主们自己是怎么说的,这些可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北京有位陈女士,三年前高高兴兴提了台新款凯美瑞,想着这下能安稳开好多年了。
结果,就为了车里那个中控大屏,她三年里往返了五次4S店。
那个屏幕的脾气可不小,高兴的时候给你显示个导航,不高兴的时候直接黑屏罢工,让你对着一块黑板开车。
更邪门的是,有时候还会自己“作妖”,大晴天给你自动播放“雨中情”的交响乐,让人哭笑不得。
每次去4S店,维修师傅都是那套标准说辞:“姐,小毛病,系统我们给您升个级就好了。”可这级升来升去,问题没解决,反而有一次导航系统直接把她往河沟里指,幸亏陈女士反应快,不然这乐子可就大了。
无独有偶,在深圳开网约车的刘师傅也有一肚子苦水。
对他们这些靠车吃饭的人来说,车子出问题就等于断了财路。
有天早上,他接了乘客准备出发,熟练地按下启动键,结果车子没一点反应。
他心里一紧,又按了一下,还是静悄悄。
就这么来来回回按了七八次,仪表盘就像个哑巴,愣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最后还是靠路人帮忙搭电才把车打着。
这可不是个例,有数据统计,在丰田车报修的电子故障里,光是“起动功能故障”这一项,就占了将近十分之一。
刘师傅把每次的修车单都留着,现在摞起来比汽车说明书还厚,他开玩笑说,以前选丰田是为了省心,现在开丰田是为了修心,天天都在考验自己的耐心。
这些零散的抱怨汇集起来,就指向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实。
根据一些对汽车修理厂的调查数据,在所有送到修理厂的丰田故障车里,竟然有超过七成的毛病,也就是高达72.27%的故障,都出在电子系统上。
而它引以为傲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传统机械件,反而没出什么大问题。
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尴尬的局面:丰田的“身体”依然强壮,但“大脑”和“神经”却开始频繁出错了。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拿出一些汽车质量报告来反驳,说你看,丰田的千车故障率一直很低,比如百车故障数只有17.94个,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8.23个,常年都是质量榜上的优等生。
这数据没错,但这里面恰恰藏着丰田的“小聪明”和如今的困境。
我们可以把一辆车看作一个学生,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传统大件是语文、数学这样的主科,丰田在这些科目上确实是学霸,几乎不丢分,所以它的总成绩(千车故障率)看起来非常亮眼。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考试大纲里增加了一门全新的、占比越来越重的主科,叫做“智能化与车机系统”。
在这门新兴的科目上,丰田不仅是偏科,甚至有点跟不上趟,成了班里的“差生”。
那么,为什么一个老牌的“学霸”会在新科目上栽这么大跟头呢?
深究起来,原因主要有三个,个个都说到了点子上。
第一,是在硬件上抠门到了极致。
你很难想象,在智能手机芯片都更新换代好几轮的今天,很多新款丰田车机里用的核心芯片,竟然还是好几年前的旧款,性能跟不上时代,处理能力非常有限。
这就好比给一个准备跑百米飞人大战的运动员,发了一双老布鞋。
这颗“老迈的心脏”,平时放个蓝牙音乐还勉强够用,一旦你让它同时开个导航、再听个在线音乐,或者系统一升级,它就立马“喘不上气”,卡顿、死机、黑屏是家常便饭。
你想换个好点的?
行啊,4S店换一块主板的钱,都够你买一部全新的国产旗舰手机了。
第二,是软件系统本身就“体弱多病”。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
丰田的软件开发显然没有跟上硬件的脚步,甚至可以说有点敷衍。
有分析指出,超过三成的导航失灵问题,根本原因就是系统自己崩溃了,而不是信号不好或者地图不对。
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没打牢,上面再怎么装修也白搭。
车主遇到问题去4S店,最常见的解决方案就是重装系统,一次收费一千五百块。
大家想想,换一套好点的轮胎可能也就这个价钱,现在重装一个软件就要这么多钱,这体验感能好到哪去?
第三,就是质保政策里的“文字游戏”。
丰田经常宣传的“终身质保”,听起来特别让人安心。
但你要是仔细去看合同条款,就会发现里面藏着密密麻麻的限制条件。
比如,这个质保只对第一任车主有效,二手车主就别想了;车辆不能用于营运,网约车司机直接被排除在外;还必须全程在指定的4S店进行保养,一次都不能落下;甚至出过一些小事故都可能影响质保资格。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真正能享受到这个“终身”福利的车主少之又少。
承诺喊得震天响,门槛却设得比天高,这种做法确实不够厚道。
面对官方这种“升级就好”的敷衍和高昂的维修费,车主们的智慧是无穷的。
久而久之,在车友圈和修理厂里,竟然流传开了一套比4S店还管用的“民间自救秘籍”。
比如车机黑屏了,不用急着去店里,自己打开发动机盖,把电瓶的负极断开等个半分钟再接上,一个简单的物理断电重启,往往比花几百块钱刷系统效果还好。
再比如南方天气潮湿,电子元件容易出问题,有经验的老师傅会建议车主花十几块钱买一管电子元件防水胶,在雨季来临前给发动机电脑(ECU)的接口处涂上一圈,能有效防止受潮短路。
这些土办法,虽然听着有些无奈,但也恰恰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我们不能否认丰田过去的辉煌,在那个以机械素质论英雄的年代,它用扎实的用料和精密的工艺,铸就了“开不坏”的神话。
一辆跑了几十万公里的老皇冠、老佳美,发动机声音依然纯净,这是工业时代的骄傲。
但是,如今评价一辆车好坏的标准已经变了。
当我们的国产汽车品牌,在智能座舱、人机交互、自动辅助驾驶上奋起直追,把汽车当成一个大型的智能移动终端来打造时,丰田这些传统巨头却显得有些迟钝和保守。
它们依然守着自己机械部分的优势,却忽视了消费者对智能化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一辆老旧的丰田可能还在戈壁上驰骋,而一辆崭新的丰田却可能因为一个导航软件的崩溃,停在了城市的十字路口。
那个曾经靠钢板和齿轮堆砌起来的“开不坏”的形象,在智能化的浪潮面前,确实开始显得有些褪色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