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说新能源车的春天是靠着“政策的阳光雨露”长出来的,这话没啥毛病。2014年起一轮接一轮的“购置税免征”,可劲儿给新车主织福利网,买一辆立省一两万,这力度搁现在的燃油车上都得叫好几声爹。等到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咔咔破1286万辆,渗透率一下子蹦到40%以上,对比2019年不到5%,这成绩单你品品。可现在,风向变了,政策的保护伞准备合拢,购置税免征这事儿,眼瞅着也走到头了。
为什么政策要退坡?新能源车不都整得风风火火,大街小巷塞满了吗?道理很简单,鼓励政策本身没毛病,但早晚到个节点,产业必须能撒开腿独立跑,不能一直抱着政策大腿吃奶。比的是身体素质,不是看谁家伙食补贴多。新能源车还香吗?油车能否借机逆转?要不要现在赶紧下单薅完最后的政策羊毛?这些事,你躺在沙发上,翻来覆去想一晚上,其实也差不多就这些问号。
买车能省近两万购置税,这个诱惑对老百姓显然不是小数,再说新能源车的补贴红利一拉满,市场才会有今天这局面。可没了政策優待,新能源车是不是就要露馅了?难道油车真的要扬眉吐气了?我掰着指头一算,这账本质上不是这么简单的。
先说说油车市场。在新能源车势头最猛这两年,油车为了跟上形势,也是“不要脸”地疯狂降价。像雷克萨斯ES丧心病狂直接砍价七八万,轩逸这些合资车大甩卖,裸车价甚至比一些国产纯电都低。你说优惠和“补贴”哪个好?最后看不还是便宜才管用嘛。很多人眼里,新能源车受政策才有市场,油车才是真本事。可是仔细扒拉数据,油车市场比谁都现实,不等别人下绊子,自己先把裤衩脱了拼价格。你抢我份额,我就低头认账、主动打折,这叫“真金白银的肉搏”。
那新能源车没补贴还能玩下去吗?早些年可能确实危险,把政策撤了就两眼一抹黑。但是发展到今天,新能源车的玩家,是不是还是原来那伙靠补贴度日的圈子?咱比亚迪这些品牌,销量干起来,研发不歇气,续航、充电速度、智能化全都在玩命拉指标。现在新能源车靠的不是头上的政策光环了,而是真本事——实实在在卷“驾乘体验”和“科技感”。你开过一次800V快充,刷手机远程遥控车,试试L2自动驾驶,发现原来的油车其实也就成了个“老年人出行工具”,哪还有啥科技含量。
当然,产业链的事情没那么轻松。哪怕新能源已经拉出利润曲线,大部分车企依然深陷亏损泥潭。造一辆新车的成本,实打实比同级别油车高出20%~30%。以前亏本能干,是因为有政策垫钱。未来没有“免税大礼包”,那些投入没回本的中小玩家,难道能靠价格血拼熬出头吗?市场竞争的事,最后往往是两头分化,大公司熬得住、小公司要么被淘汰要么转型,凡事讲“适者生存”,和自然界没啥两样。
那头部几家新能源品牌到底怕不怕?其实也没啥可怕的,怕的是不变,而不是没人扶。很多自主品牌提前透支了未来的竞争力——死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芯片算力,卷到极致。技术为王的牌桌上,补贴少了点,反而能逼出硬实力。淘汰一茬又一茬“靠输血活着的玩家”,留下根正苗红的创新派,最后大家公平竞价,才有更健康的商业环境。这和以前某些“糖水电影”——光靠补贴拍出来没人看的片子是一个道理,市场自然优胜劣汰,观众说了算。
那普通老百姓咋选车?这里面学问大了。购置税优惠退坡,不代表现在买就一定亏,也不代表等政策收完再买一定更劣。第一,精明人要会算总账,年底车企冲量推“终极一降”,叠加最后的免税红利,这哥几个放在一起,也许正是最佳购车点。等到政策兑现到头,车价可能直接降不下来了,那时候还真不一定划算。
第二,有技术敏感症的耐心党可以再等等。车圈说“明年总有更好的”,不是忽悠,未来固态电池、800V超快充啥的,眼看就要商业化突破,谁先量产,谁可能就是新一代“王炸”,买车最好别在关键技术代际前一脚踹进坑。
第三,别光看政策看补贴,看车要回归理性,要关注产品力。一辆好车,不能只是“省了几万税”,得看它开起来爽不爽,用着舒服不舒服。智能、续航、操作体验、售后服务这一套,得全方位体验才能下定论。
站在2024年的岔路口,政策从“奶爸”变成“看客”,市场留给了企业和消费者更多话语权,是好事还是坏事?深想一层,政策的初衷本就不是让所有人都长期贪便宜,而是用来扶一把,然后看谁能爬起来奔。新能源也好,油车也罢,后面的戏,拼的就是“产品体验”和“创新能力”,不是“谁会追着政策跑”。
市场竞争的大幕拉开,油车、电车谁能笑到最后——或者说能不能都潇潇洒洒地活得更好?关键不是政策不政策,而是消费者会不会用脚投票,车企有没有真本事能立得住。过去十年买车像捡红包,今后要时刻擦亮眼,别迷信任何口号,能让你满意的车,就是最好的选择。
结尾再问一句:你买车是“等政策”,还是“等创新”?别光想着“优惠”,敢不敢赌一把明天更好的产品?这个选择权,终于又回到每一个人自己手上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